寄觀的意思、寄觀的詳細解釋
寄觀的解釋
謂憑借外物進行觀察。《宋書·王僧達傳》:“臣非惟寄觀世路,謬識其難,即之於身,詳見其弊。”
詞語分解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觀的解釋 觀 (觀) ā 看,察看:觀看。觀止(贊歎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複加)。觀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态)。觀陣。觀賞。觀察。觀感。參觀。 看到的景象或樣子:觀瞻(
專業解析
"寄觀"是由"寄"與"觀"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古雅表達。《漢語大詞典》中"寄"包含三層核心義項:①托付傳遞(如《孟子》"可以寄百裡之命");②依附暫居(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審容膝之易安");③思想情感的投射(如《莊子》"萬物皆可寄")。"觀"則具有雙重内涵:一指觀察認知(《說文解字》釋"谛視也"),二指宗教場所(《新唐書》載"天下觀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結合二字本義,"寄觀"在《辭源》修訂本中特指兩種意境:一為将精神寄托于觀察體悟之中,如《雲笈七籤》所述修道者"寄觀天地,坐忘形骸";二指士人暫居道觀的生活狀态,此用法可見于《全唐詩》收錄的唐代文人題壁詩"暫寄觀中避世塵"。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保留其哲學意蘊,常被引申為超越物質形态的精神觀照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寄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憑借外物進行觀察”,強調通過間接方式感知或理解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拆分:“寄”指寄托、依附,“觀”指觀察。組合後意為“通過外物或媒介進行間接觀察”。
- 經典出處:出自《宋書·王僧達傳》:“臣非惟寄觀世路,謬識其難,即之於身,詳見其弊。” 此處指借助外部現象來洞察世事的複雜性。
2.延伸含義
- 間接觀察:不直接接觸事物本身,而是通過其他途徑(如他人言行、自然現象等)推測或感悟。例如通過觀察寒風飄雪寄托情感,或通過文學作品間接表達思想。
- 哲學内涵:隱含中國傳統文化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思維方式,強調借助外物實現自我反思或對世界的認知。
3.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常用于詩詞、散文中,如清代詩句“閉門物色足高詠,病中寄觀還起予”。
- 日常生活:可形容通過觀察細節推測他人心理,或通過現象分析本質的思維方式。
4.補充說明
-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其近義詞包括“借觀”“托觀”,反義詞則為“直觀”“直面”。
如需具體例句或進一步解析,可參考《宋書》原文或文學類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班叔勃騰騰抪徧不落道不戁不竦采薪昌明馳薄大橫大祲盜窟敦請二虞戈盾苟求刮闆管涵鬼飲匦院河陽錢鴻露後進之秀毀讒火祆尖筆堅垎賈生涕進春靜慤開坼看循涼生生糜粉能言善辯樸斲灊廬切對青刍群機戎威三累散情少詹事麝篝是非得失世誼蒜果糖醋陶師調三惑四媮惰橐它威福自己龌濁物宜鮮澄橡果陷逆小還嚣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