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聽的意思、五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聽的解釋

審察案情的五種方法。聽,判斷。《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鄭玄 注:“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觀其顔色,不直則赧然;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觀其聽聆,不直則惑;觀其眸子,視不直則眊然。”《陳書·儒林傳·沉洙》:“凡小大之獄,必應以情,正言依準五聽,驗其虛實。” 唐 崔顥 《結定襄郡獄效陶體》詩:“我來折此獄,五聽辨疑似。” 清 錢謙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聽之辭,已孚於搶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聽”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形成的審判方法論,最早見于《周禮·秋官·小司寇》,指官吏通過五種觀察方式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僞的心理學斷案法。其核心内容分為:

一、辭聽

指觀察受審者的語言邏輯性。若言辭錯亂、前後矛盾,則可能存在隱瞞或虛構。《唐律疏議》記載:“觀其出言,不直則煩”,強調通過語言紊亂程度判斷證言可信度。

二、色聽

通過面部表情變化推斷心理狀态。《周禮注疏》解釋為“觀其顔色,不直則赧然”,即說謊者會因心虛出現臉紅、出汗等生理反應。

三、氣聽

分析呼吸節奏與情緒關聯。鄭玄在《周禮注》中指出:“理屈者則氣息急促”,呼吸不穩常伴隨心理波動。

四、耳聽

關注受審者對提問的聽覺反應。《折獄龜鑒》記載宋代司法實踐時,強調需注意當事人是否出現聽辨困難、答非所問等異常表現。

五、目聽

通過眼神接觸判斷虛實。明代《大學衍義補》記載:“視其眸子,不直則眊然”,認為心虛者會回避目光對視或眼神遊離。

這套方法融合了古代司法經驗和樸素心理學認知,雖缺乏現代科學依據,但作為中華法系的重要遺産,其觀察入微的審訊理念對後世司法實踐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五聽”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用于審訊和判斷案情的一種方法,起源于西周時期,主要通過觀察當事人的言行舉止來推斷其心理狀态,進而辨别陳述真僞。其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五聽”指司法官吏在審理案件時,通過五種方式觀察當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包括: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具體内容

  1. 辭聽
    觀察當事人的言辭表達。若其陳述前後矛盾、語無倫次,則可能理虧或隱瞞真相。

  2. 色聽
    注意當事人的面部表情。若面色發紅、神情緊張或不自然,可能因心虛導緻。

  3. 氣聽
    關注呼吸狀态。若呼吸急促、氣息不穩,可能因恐懼或說謊而緊張。

  4. 耳聽
    考察聽覺反應。若當事人對問題反應遲鈍、聽不清或答非所問,可能因心理壓力過大。

  5. 目聽
    觀察眼神變化。若目光遊離、不敢直視,可能因心虛或隱瞞實情。


曆史淵源


作用與意義

“五聽”是中國古代司法心理學的重要實踐,強調通過行為細節推斷心理狀态,雖缺乏現代科學嚴謹性,但體現了早期法律對“察言觀色”的重視,對後世審判方法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等古籍或法律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命贲敷坌塺嵾嵾蟲蝨大練登庸靛颏兒鵰堂鵝群分進佛門負號輔鎮拱火冠袍帶履慣有過節海眼含畜花風皎然較談傑丈夫愧栗來路貨黎地立木南門淩歊台麗蘂理想派龍亨龍埛論資排輩馬鞍形盟邦面面俱圓闵嘿鳥申捏怪排科匹似撲認傾危杞天憂秋嘗酋醳泉帖鸲目人財兩失瑞錦窠三聯單十雨五風說中睃見嘽咺文臣五步成詩下落不明蕭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