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制茶具。 唐 陆羽 《茶经·器》:“﹝罗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罗合”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代用于筛茶、储茶的竹制器具,常见于茶道文化中。据唐代陆羽《茶经·器》记载:“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结构与用途
罗合由竹节制成,部分用杉木弯曲并涂漆加固,尺寸规格明确,用于过滤茶末或保存茶叶,是茶艺中的重要工具。
部分资料(如)提到“罗合”可表示“事物相互交错、纠缠”的状态,由“罗”(网)和“合”(捆绑)的本义引申而来,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权威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
总结建议
若需引用学术或历史文献,建议优先采用“竹制茶具”的解释,因其有明确出处(《茶经》)且多源印证。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茶经》原文或茶文化相关研究。
罗合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事物的聚集、集合、组合的意思。
罗合的部首是糸(mì),又叫纟部,总共有15个笔画。
罗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德充符》中,意指百合花钟,表示百合花瓣众多,绽放如钟,形象地描绘了聚集、集合的意象。
在繁体字中,罗合的写法保持不变,依然是「罗合」。
在古代,罗合的写法有所变化。商代时期将罗写作「罗」,合写作「閤」。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法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罗合」。
1. 各个部门罗合起来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业绩。
2. 他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大家罗合在一起,增进了大家的交流。
1. 罗索:指行动迟缓、不积极。
2. 罗列:指按一定次序或顺序排列。
3. 合并:指将两个或多个相邻的事物或组织整合为一个整体。
聚集、集合、组合、凝聚、聚拢。
散开、分散、解散、分解、分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