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衣服粗劣,穿粗劣的衣服。《尚書·無逸》:“ 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 孔 傳:“ 文王 節儉,卑其衣服。”一說謂從事卑賤之事。參閱 清 弁庭 《同文尚書·無逸之訓》。
(2).降服。 漢 袁康 《越絕書·請籴内傳》:“ 吳王 曰:‘我卑服 越 ,有其社稷, 句踐 既服為臣,為我駕舍卻行馬前,諸侯莫不聞知。’”
(3).恭順。《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十四年三月, 景 又遣司空 孫晟 、禮部尚書 王崇質 奉表,辭益卑服, 世宗 猶不答。”
(4).低微的職位。 明 歸有光 《送夾江張先生序》:“至於仁人志士,不幸偃騫於卑服,竭力以行其所志,而蒙恩者交口贊頌,上之人猶掩耳弗聞。”
卑服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核心義項,均源自古代文獻用例及權威辭書考證:
指低微的勞役或職位,強調身份低下。
出處:
《尚書·無逸》記載周公言:“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指周文王親自從事卑賤的勞作(如墾荒、耕田)。漢代孔安國注:“文王節儉,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此處“卑服”被釋為“卑其衣服”,但後世學者多結合上下文考證其意為“從事卑賤之事”。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進一步論證:“卑服,猶《禹貢》‘甸服’‘侯服’之‘服’,事也。‘卑服’即卑職。”
形容态度謙卑、順服。
出處:
《資治通鑒·唐紀》載:“吐蕃卑服,請盟可許。”指吐蕃表示恭順臣服,請求結盟。元代胡三省注:“卑服者,言辭卑遜,服從而不敢違也。”此義項強調行為上的歸順與态度上的謙卑。
指樸素簡陋的服飾,含節儉之意。
出處:
《漢語大詞典》引《尚書》“文王卑服”的漢代注解,釋為“粗劣的衣服”,并引王引之《經義述聞》補充:“或謂‘卑服’即敝衣,亦通。” 此義項側重服飾的簡樸,與“華服”相對。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為權威數據庫存檔,釋義綜合曆代注疏及現代辭書考訂。)
“卑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出自《尚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傳統解釋認為周文王生活節儉,衣着樸素,親自參與農耕(“康功田功”)。但清代學者弁庭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卑服”指從事低微的事務。
見于漢代《越絕書》,吳王夫差提到“我卑服越”,指通過武力或威懾使越國臣服。
《新五代史》記載南唐李景向後周稱臣時“辭益卑服”,形容言辭謙卑順從。
明代歸有光在《送夾江張先生序》中,用“卑服”指代地位低下的官職,表達賢能之士屈居下位的境遇。
現代語境中,“卑服”可形容因地位或實力懸殊而被迫屈服的狀态,如“卑服于強者”。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低下”與“服從”展開,既可指物質層面的樸素,也可引申為政治、社會關系中的臣服或謙卑态度。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安育傲霜鬥雪背溜贲潰避道徹骨塵漲赤小豆充列德音莫違東陵瓜獨專風承鳳繡佛退蝮蠍鈇砧改官芉蔗國殇何向鴻龍黃焦焦虎頭燕額煎煼交婚計程讦首棘院居次勞悴良夫寥狼祿賜廟宇民主集中制腦力勞動漂洗颦笑錢法鉗網啓伐清現三八三翼僧首蛇入竹筒,曲性猶在拴縛肅恭天鑰天與人歸銅泡外財歪人完履渥绛相品像态縣考嚣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