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诐説的意思、诐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诐説的解釋

猶詖論。 宋 範成大 《館娃宮賦》:“愎賢 胥 之忠告,巽陰 嚭 之詖説。”《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民報<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然尚有鼓其詖説、詆毀革命者,其立説皆脆弱而不足以自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诐説(bì shuō)是古漢語詞彙,指偏頗不正、帶有片面性的言論或主張。以下從權威辭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含義:


一、核心釋義

  1. 偏頗不正的言論

    源自《孟子·公孫丑上》:"诐辭知其所蔽。" 朱熹注:"诐,偏陂也。" 指言論偏離正道,隱含片面或遮蔽真相的特性。

    《漢語大詞典》釋為:"邪僻的言論;偏頗之說"。

  2. 字義分解

    • 诐(bì):

      《說文解字》:"诐,辯論也。從言,皮聲。" 引申為"偏頗、不正"(《古代漢語詞典》)。

    • 説(shuō):

      同"說",指言論、主張(《康熙字典》)。

      二字組合強調"以偏頗之辭立論"。


二、文獻例證與用法

  1. 經典用例

    《孟子·公孫丑上》:"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朱熹釋:"诐者,偏執一隅之見"。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诐説者,一端之陋説"。

  2. 古今語境差異

    古代多用于批判學術或政治主張的片面性(如《宋史·儒林傳》),現代漢語已罕用,僅存于古籍研究。


三、權威辭書釋義


參考文獻

  1. 《孟子集注·公孫丑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漢語大詞典》"诐説"詞條(知網工具書)
  3.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4. 《康熙字典》"説"字釋義(漢典網)
  5.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六(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6.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诐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诐説”即“詖論”,指偏頗、不公正的言論,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形容歪曲事實或帶有誤導性的觀點。該詞由“詖”(偏頗)和“説”(言論)組成,強調言論的片面性與非中立性。

二、文獻出處

  1. 宋代範成大《館娃宮賦》
    文中提到“巽陰嚭之詖説”,借曆史人物(如伯嚭)暗喻阿谀奉承、颠倒是非的言論。
  2. 近代《民報》
    在駁斥“革命招緻瓜分”的觀點時,用“詖説”批判反對者的立論脆弱且缺乏依據。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學術、政治或思想領域的論辯中,特指需被駁斥的錯誤主張。例如,近代思想史文獻中,常以“詖説”指代與主流進步思想相悖的保守或謬誤言論。

四、補充說明

“诐説”與“謏説”(xiǎo shuō,指瑣碎言論)不同,後者側重内容的瑣碎性而非偏頗性,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文獻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隘害常山舌楚棺秦樓醇薄佽飛點染雕甍厎綏端道二女防絕廢墟豐嚴諷職公料孤睽國器好惡荒浪黃羊華芝混通假對見風降口箭箬角射疾厄解陶九介灸眉溘死孔阜類從柳永龍台龍頭杖靡靡毆詈翩翾破字遣詞青鵽青竹丹楓賞識省員紳民沈沈十二舍師吏勢物受命不受辭瘦弱説堂私心自用貪鸷頭寸頭頸卧榻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