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感覺的對象。《鬼谷子·本經陰符》:“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陶弘景 注;“十二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口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參見“ 六根 ”。
“十二舍”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源自《鬼谷子·本經陰符》。以下是詳細解釋:
十二舍指人的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對應的感知對象(色、聲、香、味、觸、事)。這六組相互作用的關系合稱為“十二舍”。例如:
陶弘景在注解《鬼谷子》時指出,十二舍是“氣之門戶,心之總攝”,強調感官與外界交互是人體能量(氣)的通道,而心智是這些活動的總樞紐。這體現了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感知觀,與“六根”“六境”等佛道理論有相通之處。
在古籍中,十二舍常與“九竅”并提,共同構成人體感知系統的框架。部分文獻(如)提到其作為成語的引申義“勤儉持家”,但此用法較罕見且未被廣泛收錄,可能為後世衍生解讀。
注: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不同學派觀點,可參考、2中的來源文獻。
《十二舍》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指的是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份,每個月稱為一個“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表示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更替。
《十二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艸”,表示與植物相關,同時也是它的筆畫數目。這個詞總共有八個筆畫。
《十二舍》最早出現在《禮記·月令》一書中,是古代長輩對年輕一代的教導和約束。在古代傳統文化中,以十二作為時間劃分單位相當常見。
繁體字中,《十二舍》的寫法是「十二舎」。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十二舍》在古代的寫法中,沒有橫筆畫,而是以豎直和斜線的筆畫相結合。
1. 他們用十二舍的時間單位計算了整個項目的工期。
2. 老師提醒我們要珍惜時光,因為十二舍易逝。
1. 十二月:指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
2. 十年生聚:形容時間的流逝,人事的更替。
從意義上來說,沒有明顯的與《十二舍》意思相似的近義詞。
反義詞是指與《十二舍》意思相反的詞語,但在本例中,暫時沒有找到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