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紳士與民衆。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馭衙役》:“闔邑紳民,歡呼稱快。”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 三元裡 ﹞紳民啑血,丁壯荷戈,誓與 英 夷為不共之仇。”
“紳民”是由“紳士”和“平民”組合而成的詞語,泛指社會各階層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紳”指代古代士大夫或地方上有地位、教養的紳士,而“民”指普通百姓。合稱“紳民”時,既包含上層士紳,也涵蓋底層民衆,強調不同社會階層的集合體。
該詞常用于強調階層間的合作與團結,或批判階級歧視現象。例如,清代地方治理中,官員常需協調紳民關系以維護穩定。
“紳”本義為士大夫的腰帶,後引申為有地位之人;“民”則泛指百姓,兩者結合既反映社會結構,也體現文化觀念中對和諧共處的倡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福惠全書》《中西紀事》等古籍原文。
紳民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某人的品行高尚或為人正派。這個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有紳士的風度,待人友善平和,有修養和風度。同時,紳民也可以指代社會上有地位和影響的人。
紳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細,細字部并不罕見,它是表示絲細的意思,最早是用于表示紡紗挑選細纖維的一種工具。對于這個詞語的筆畫,紳包含了七個筆畫,而民包含了五個筆畫。
紳民一詞最早見于《漢書·王莽傳》,形容王莽“振除穢俗,為紳民先哲”,意味着他推崇道德高尚的士人與普通百姓。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仍然寫作「紳民」。
在古代,紳民的寫法有所不同。紳在古代常表示細膩、精細之意,字形相同,但部首通常是由産生細纖維的"絲"部組成。民在古時候的寫法也略有不同,形狀更加粗糙,與現代漢字的形态有所差異。
1. 他是一個紳民的人,總是傾聽别人的意見,從不自私自利。
2. 這位老師教學有方,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是一位備受尊敬的紳民教育工作者。
紳民有以下組詞:
紳士、紳家、紳領、民間、民用、民工、民主
近義詞有:君子、賢人、仁人、純良、善良
反義詞有:粗俗、惡劣、無恥、卑鄙、庸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