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所需的器材用具。《管子·山至數》:“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財物,苟合於國器君用者,皆有矩券於上。君實鄉州藏焉,曰某月某日。” 尹知章 注:“矩券,常券……其有皮革之類堪於所用者,所在鄉州有其數,若今官曹簿帳。”
(2).舊指可以治國的人材。《荀子·大略》:“口不能言,心能行之,國器也。”《漢書·韓安國傳》:“於 梁 舉 壺遂 、 臧固 ,至它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 顔師古 注:“國器者,言其器用重大,可施於國政也。”《晉書·庾冰傳》:“頃皇家多難,釁故頻仍,朝望國器,與時殲落,遂令天眷下墜,降及臣身。”《新唐書·張九齡傳》:“ 仲方 ,生歧秀,父友 高郢 見,異之,曰:‘是兒必為國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
(3).國家的寶器,指鐘鼎之類。 晉 葛洪 《抱樸子·任命》:“蓋君子藏器以有待也,畜德以有為也……或運思於立言,或銘勳乎國器,殊途同歸,其緻一焉。”
“國器”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綜合理解:
指對國家治理或民生有重要作用的物資或器具。如《管子·山至數》提到皮革、竹箭等物資符合“國器”标準,需官方統一管理。
指具備卓越才能、可擔國家重任的人。例如:
特指鐘鼎等象征政權或文化的貴重器物。如《抱樸子》提到“銘勳乎國器”,将功績鑄于鐘鼎流傳後世。
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文化關聯,可參考權威文獻如《管子》《漢書》等(詳見、2來源)。
《國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國”和“器”。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國家的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或工具。
在《說文解字》中,國字的解釋是指國家,代表着統治者的權力和國家的自治。而器字則指的是可使用的工具或容器。
國字的部首是“囗”,包含4個筆畫。器字的部首是“口”,包含3個筆畫。
在繁體字中,“國”字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而“器”字的繁體寫法為“器”,相比簡體字多了一個額外的“月”部分。
在古代寫法中,“國”字的上面常常加上“王”字,表示國家的政權統治。而“器”字的古代寫法為“㠯”,在上面加上一個豎彎曲的“丩”字,表示器物的形狀。
1. 他的領導能力和智慧是國家的重要國器。
2. 這些先進的科學儀器是提升國家科技發展的國器。
3. 公正和廉潔的司法體系是國家法治的國器。
組詞:國家、國民、國旗、國籍。
近義詞:國寶、國家機器、國之重器。
反義詞:廢國、亂器、敵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