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艾炷燒灼眉頭以治狂疾。後多以言己之狂放為人所攻讦。《晉書·郭舒傳》:“ 敦 曰:‘ 平子 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頭,舊疢復發邪!’” 宋 蘇轼 《劉貢父見餘歌詞數首以詩見戲聊次其韻》:“刺舌君今猶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辭。”
“灸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用艾炷燒灼眉頭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古代對狂疾(精神類疾病)的醫治。該療法出自中醫傳統灸術,通過刺激特定穴位達到療效。
後演變為形容因言行狂放不羁而遭人指責的典故。如《晉書·郭舒傳》記載王敦以「掐鼻灸眉頭」諷刺郭舒的狂态,宋代蘇轼詩句「灸眉吾亦更何辭」亦用此典自嘲。
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醫學名詞使用,主要見于古籍引用或文學化表達,多用于自嘲狂放性格或反諷他人攻讦。
注:該詞屬于生僻古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灸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灸和眉。
1. 灸:拆分部首和筆畫。灸字是由火字和久字組成,火字代表火焰,久字代表時間的長久。火焰持續一段時間在人體上施以灼熱的療法。字形由"火"和"久"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10個筆畫。
2. 眉:拆分部首和筆畫。眉字由目字和米字組成,目字代表眼睛,米字代表小米顆粒狀。眉毛形似小米顆粒狀位于眼睛上方的一部分。字形由"目"和"米"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5個筆畫。
《灸眉》的來源: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醫學術語。在中醫理論中,人的眉毛和眼睛有着密切的關聯,由于眉毛覆蓋在眼睛上方,古代醫生發現通過燒灼眉毛可以達到一定的療效,以此命名為灸眉。
在繁體中文中,灸眉的寫法是灸眉。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灸字可能會有一點細微的差别,但總體形式和現代寫法類似。眉字在古代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他眉毛被火灼傷,醫生進行了灸眉治療。
2. 我之前嘗試過灸眉療法,對緩解眼睛疼痛非常有效。
組詞:灸療、灸法、眉毛、眉宇、眉心。
近義詞:灸治、火療、火灼。
反義詞:不灸、不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