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注疏訓诂字義的一種方法。用本字來改讀古書中的假借字。《詩·魯頌·泮水》“狄彼東南” 鄭玄 箋“狄當作剔” 唐 孔穎達 疏:“ 毛 無破字之理,《瞻仰》傳以狄為遠,則北狄亦為遠也。”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三:“《詩經》上所說的‘君子萬年,景命有仆;其仆維何,釐爾士女;釐爾士女,從以孫子’,可知所謂‘仆’字正是奴隸的本字,用不着古經學家破字去解釋了。”
(2).即拆字。以漢字加減筆劃,拆開偏旁或打亂字體結構,加以附會,以推算吉兇。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 潘 陸 諸子《離合詩》、《賦》,《拭蔔》、《破字經》及 鮑昭 《謎字》,皆取會流俗,不足以形聲論之也。” 趙曦明 注:“破字,即今之拆字也。”參見“ 拆字 ”。
“破字”作為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與單字“破”的基本意義區分開:
訓诂學中的改讀假借字
在古籍注疏中,“破字”指用本字來改讀文本中的假借字,以還原原文含義。例如《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說”本為“悅”的假借字,因此需破讀為“悅”()。
拆字算命的占卜方法
“破字”也指通過拆分漢字偏旁、增減筆畫,附會吉兇的占卜方式。如将“破”拆解為“石”和“皮”,結合字形推測運勢()。
“破”為形聲字,從石、皮聲,本義為“石頭開裂”(),後引申出多重含義:
需注意,“破字”是特定術語,與單字“破”的含義無直接關聯。前者聚焦古籍訓诂與占卜,後者側重物體狀态及動作的廣泛引申。
破字是指“破損的字”,用來形容字迹模糊、殘缺不全的漢字。
破字由“石”和“白”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石”是上面一個拐角狀的結構,“白”是下面一個類似匕首的形狀。
破字共有6筆。
破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書寫工具、紙張等都很簡陋,所以經常會出現字迹不清晰、損壞的情況。因此,“破字”就成為了形容這種字體狀況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破”字的形狀跟簡體字相似,隻是“白”部分的右邊有一個直線相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破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石”部分寫得更加拐彎曲折,而“白”部分則更加像一個古代的刀形。
1. 這份文件上的字迹已經非常破了,幾乎看不清楚。
2. 那幅古代書畫因為歲月的侵蝕,字迹已經變得相當破舊。
組詞可以使用“破”字作為前綴或者後綴,形成新的詞語,例如:“破舊”、“破損”、“破爛”等。
與“破”字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殘破”、“破敗”等。
與“破”字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完整”、“完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