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遲遲。遲緩貌。《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心中搖搖。” 毛 傳:“靡靡,猶遲遲也。”
(2).引申為逐漸,漸漸。 晉 陶潛 《己酉歲九月九日》詩:“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元 鄭彜 《續蘭亭會補山陰令虞國詩》:“靡靡時運近,期焉撫岏巑。”
(3).草隨風倒伏貌。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薄草靡靡,聯延夭夭。” 晉 陸機 《拟青青河畔草》詩:“靡靡江離草,熠燿生河側。”《雲笈七籤》卷八六:“有石藍之花,輕而堅勁,一枝千花,千年一開,隨風靡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天台山日記》:“循路登絶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
(4).引申為隨順貌。《書·畢命》:“ 商 俗靡靡,利口惟賢。” 孔穎達 疏:“靡靡者,相隨順之意。”《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争為口辯而無其實。” 宋 葉適 《修職郎吳君墓志銘》:“世有能操養士之柄,而恣其衣食之求,則威望自尊,而士靡靡從之,何咎之有?”
(5).紛亂貌。 南朝 齊 謝朓 《杜若賦》:“枝靡靡而葉傾。”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海中紅旗》:“顧見洪濤間,紅旗靡靡,相逐而下。” 明 高啟 《九日無酒步至西汀閑眺》詩:“悠悠寒川駛,靡靡晴巒矗。”
(6).柔弱,頹靡。 宋 蘇轼 《謝南省主文啟·歐陽内翰》:“自昔 五代 之餘,文教衰弱,風俗靡靡,日以塗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陽士人》:“音聲靡靡,風度狎褻。” 梁啟超 《讀<陸放翁集>詩》:“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參見“ 靡靡之音 ”。
(7).華美;明麗。《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間徙倚於東廂兮,觀夫靡靡而無窮。” 李善 注引《方言》 郭璞 注:“靡靡,細好也。” 元 李序 《嗽金鳥行》:“美人自搗明月珠,赤玉盤中光靡靡。”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之十二:“江春靡靡,所至山川景物,好到一分,則憶君一分。”
(8).綿延不絕。 三國 魏 曹植 《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宋 王安石 《留題三祖山谷寺石壁》詩:“水冷冷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圍。”《剪燈新話·太虛司法傳》:“ 大異 回顧,猶聞諠譁之聲,靡靡不已。”
(9).娓娓動聽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張茂先 論《史》《漢》,靡靡可聽。”《舊唐書·馬周傳》:“ 馬君 論事……一字不可加,一字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忘倦。”
(10).零落稀疏貌。《文選·陸機<歎逝賦>》:“親落落而日晞,友靡靡而愈索。” 張銑 注:“靡靡,少貌。” 明 高啟 《秋懷》詩之十:“靡靡臯蘭衰,嗈嗈渚鴻吟。”
靡靡是漢語中兼具音律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疊音詞,其詞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柔弱、頹廢」之義,最早見于《禮記·樂記》「靡靡之音」的表述,指節奏緩慢、令人萎靡的樂曲。許慎《說文解字》釋「靡」字本義為「散亂」,從「非」從「米」的構形暗示事物分散的狀态。
二、語義演變
三、近義辨析 近義詞:萎靡(側重精神不振)、頹靡(強調道德堕落) 反義詞:铿锵(形容聲響激越)、昂揚(表現精神振奮)
四、文化意象 該詞承載中國古代禮樂教化的價值判斷,《韓非子·十過》将「靡靡之樂」列為亡國征兆,形成「音律-道德」的關聯認知。近現代文學中,茅盾《子夜》用「靡靡的春雨」隱喻社會萎靡風氣。
五、權威引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98頁明确标注:「靡靡」屬書面語,多作定語修飾頹廢的事物,如「靡靡之音」。
“靡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發音因語境而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
核心含義
指頹廢、柔弱、遲緩或缺乏生氣的狀态,既可描述人的精神狀态,也可形容音樂、風氣等。
“靡靡”含義豐富,需結合語境理解。古典場景多讀mǐ mǐ,側重遲緩、柔弱;現代用法中mí mí更常見,多指頹廢或低俗。具體可參考《漢典》《詩經》等權威來源。
半導體化學邊禁殡宮冰瑩碧照崇陵抽奬巅越調蹇帝號陼堤放射線飜譯風涼腹腸覆容扞戾篝車寡不勝衆寒山寺花風懷鬼胎桓伊三弄化杖檢饬嚼頭菫菜迳庭迥眺即日輯柔累席了見兩鴈隨車鬣疬馬毛猬磔蟊螟綿麗面魔羅拟出凝澱凝盼牛鳴綪繳青堂城日上三竿軟語商序少數派生儒詩竹書功竹帛私畜私煮探警托咐绾髻畏惡小隱襲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