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mmer] 敲锣用的有撞头的杆
锣槌是传统打击乐器中用于敲击锣体的专用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槌头与锣面的物理接触产生振动发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击打锣的短棍,一端包裹软质材料以调节音色”。从结构上看,锣槌通常由硬木柄与软质槌头构成,槌头材料常见羊毛毡、橡胶或棉布,不同材质直接影响音色强弱变化,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材指出“羊毛毡槌头多用于戏曲锣鼓,橡胶材质常见于西洋管弦乐团”。
历史文献《周礼·考工记》记载早期青铜锣使用石制敲击物,至唐代才出现包裹兽皮的木槌。现代民族乐团依据《中国民族乐器法》标准,将锣槌按重量分为三类:轻槌(80-120克)适用于小锣,中槌(150-200克)用于京锣,重槌(300克以上)专供特大型抄锣使用。演奏技法包含单击、滚奏、闷击等,中央音乐学院研究表明“槌头接触角度在15°-45°时可获得最佳共鸣效果”。
“锣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指敲击锣的专用工具,通常由带有撞头的杆状物构成,用于通过击打锣面发出声音。
在特定语境下,“锣槌”可比喻言辞犀利、声音洪亮的表达方式,强调语言的力量感。不过此用法相对少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
锣作为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常与“锣槌”搭配使用,如《广东军务记》中记载的“鸣锣聚众”场景,体现了其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例句及文化背景说明。
鞍勒阿育塔白珪饱咯贬骨冰轮不苦缠账超用诚贯趁闹吃不了兜着走椎鼓寸旬大圭答理大明历盗渠迪古兜肚裤阏塞反躬自问返死扶颠父权制抚辕狠强泓然咶咶叫谏言锦段巾帼须眉近洋吉时颏颔坤舆栗房灵威龙腾虎踞露劾模棱两可淖溺鸟谭脐梗畦畽栖翼人中龙柔红神话申申诗纂嘶唧天官跳激提福讬死舞爪张牙衔哀贤姊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