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稱“ 盧姬 ”。相傳 三國 魏武帝 時宮女,善鼓琴。《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盧女曲》 宋 郭茂倩 題解:“ 盧女 者, 魏武帝 時宮人也,故将軍 陰升 之姊。七歲入 漢 宮,善鼓琴。至 明帝 崩後,出嫁為 尹更生 妻。 梁簡文帝 《妾薄命》曰:‘ 盧姬 嫁日晚,非復少年時。’蓋傷其嫁遲也。”後以“盧女”泛指善奏樂器的女子。 唐 張子容 《除夜樂城逢孟浩然》詩:“妙曲逢 盧女 ,高才得 孟嘉 。” 唐 皇甫冉 《見諸姬學玉台體》詩:“艷唱召 燕 姬,清弦待 盧女 。”
(2).指 郢州 石城 歌女 莫愁 。舊時詩文中誤認為即是 洛陽 的 莫愁 (嫁為 盧 家婦),故稱。 清 吳偉業 《贈荊州守袁大韫玉》詩:“ 盧女 門前烏桕樹, 昭君 村畔木蘭舟。”
(3).指 金陵 歌妓 莫愁 。 明 高啟 《清明呈館中諸公》詩:“ 白下 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 墓上迷芳草, 盧女 門前暎落花。”
(4).樂曲名。 唐 王維 《奉和楊驸馬六郎<秋夜即事>》:“對坐彈《盧女》,同看舞鳳凰。” 唐 徐凝 《樂府新詩》:“一聲《盧女》十三弦,早嫁城西好少年。”
"盧女"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具有曆史文化背景:
人物溯源
盧女本名莫愁,因嫁入盧家而稱"盧姬"或"盧女"。她是魏武帝曹操時期的宮廷樂師,以善彈古筝聞名。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有"十五嫁為盧家婦"之句,後世遂以"盧女"代指才藝出衆的女子。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作為音樂才女的象征。如唐代崔颢《盧女曲》:"盧女嫁時終薄命,文人辭處最傷心",借其身世寄托文人情懷。
樂府文化符號
自南北朝起,"盧女"成為樂府詩中的經典意象,代指宮廷或貴族家中的歌姬。《樂府詩集》收錄多首以《盧女曲》為題的詩歌,印證其文化符號地位。
藝術化用
明清戲曲小說常以"盧家女"指代才貌雙全的女性角色,如《牡丹亭》中"盧家蘭室桂為梁",暗喻女子德藝兼修。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來源以符合原則)
“盧女”一詞在曆史文獻和文學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個别資料(如)提到“盧女”作為成語時形容“心機深沉的女子”,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文獻,可能為現代衍生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需謹慎使用。
“盧女”的核心含義圍繞曆史人物盧姬展開,側重其音樂才華與晚嫁經曆,文學中衍生出對女子命運、藝術修養的隱喻。其他含義多為誤用或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暗月白令海保殘守缺卑谄被服邊面比諷抽簪刺訪斷腕渎聒蹲循房屋反潛馮相氏橄榄石購得過雷回頭客狐首丘堅甲利刃積讒糜骨芥末警妙井渫矜倨矜能金盞菊刻畫悃愊曆碌隆贶律格明聖湖牛腹書劈曆人海戰術人月圓宂蕪勝殘去殺釋鞍試帖詩時羞帥司殊不知兕甲蒐羅筍蒲媮嫷退後挽歌郎網絡經濟望診烏禾誣掯鄉耋湘軍香皂小兒科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