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兕甲的意思、兕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兕甲的解釋

(1).兕革制的铠甲。《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淮南子·說林訓》:“矢之於十步,貫兕甲;及其極,不能入 魯 縞。”

(2).指士兵。 南朝 梁 沉約 《齊司空柳世隆行狀》:“兕甲十萬,鐵馬千群,水陸長騖,志窺皇邑。”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被擒》:“ 越王 親率兕甲十萬,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兕甲是漢語典籍中記載的一種古代護具,指用“兕”的皮革制成的铠甲。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兕”為上古傳說中的獨角猛獸,形似犀牛而體型更大,其皮質堅韌,故被用作軍事防禦材料[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7年]。

從字源角度分析,“兕”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現,象形其獨角特征,而“甲”本義為動物硬殼,後引申為護甲。兩者結合後,“兕甲”特指以兕皮加工的铠甲,如《左傳·宣公二年》載“牛則有皮,犀兕尚多”,表明其材質來源的可靠性[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在古代文獻中,兕甲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詩經·小雅·采芑》描述“約軧錯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鄭玄注疏指出貴族所穿“朱芾”可能與染色兕甲有關,凸顯身份與軍威[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詩經譯注》]。

現代考古發現佐證了兕甲的實際應用,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皮甲殘片,經鑒定包含多層壓合皮革工藝,與《周禮·考工記》中“函人為甲”的記載相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兕甲”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兕革制的铠甲
    指用犀牛皮制成的戰甲,屬于古代防護裝備。據《周禮·考工記》記載,犀甲需用七層皮革連綴,而兕甲僅需六層,說明其材質更堅韌。這一用法在《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印證,描述箭矢在十步内可穿透兕甲,但到極限時連薄絹也無法穿透,側面體現其防禦性能。

  2. 引申含義:代指士兵或軍隊
    因铠甲是士兵的象征,故“兕甲”可借代披甲的兵士。例如南朝沈約《齊司空柳世隆行狀》用“兕甲十萬”形容龐大軍隊,明代梁辰魚《浣紗記》則以“兕甲”指代武裝力量。這一用法通過借代修辭,将裝備特征延伸至穿戴者群體。

補充說明
“兕”是古代對犀牛的别稱(尤其指雌犀),其皮質地堅硬,常用于制作護甲。因此“兕甲”不僅體現材質特性,也反映了古代軍事裝備的工藝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

巴不的蚌鹬相持保證邊儲蝙蝠衫别島博物院不習水土采聽殘薄茶花顫凜吃價沖管傳圭襲組瘡痏楚絕楚三戶迨及代作瞪眼貂冕鬥鷄走狗短李對講機幹樞幹噎果鸁橫博侯伏侯嘩啦黃草交流節財計貢金牒禁限擊排冒沒可燒而走窾缺賫志雷渀靈運柳三變灤陽漫文靡麗能勾碰碰車全完日程表三七齋折屐所得稅屼突險谀枭首小叔蟹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