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官名。掌天文。《周禮·春官·序官》:“馮相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鄭玄 注:“馮,乘也;相,視也。世登高臺,以視天文之次序。”《周禮·春官·馮相氏》:“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會天位。”亦省稱“ 馮相 ”。《文選·張衡<東京賦>》:“馮相觀祲,祈禠禳災。” 李善 注:“《周禮》曰:春官宗伯馮相氏,掌日月星辰之位,辨其災祥,以為時候。”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後哀冊文》:“馮相告祲,宸居長往。” 嚴複 《<英文漢诂>叙》:“馮相者察天行之律令也。”
馮相氏是中國古代星曆官職的專稱,最早見于《周禮·春官》的記載。該詞由三部分構成:"馮"通"憑",意為觀測;"相"指觀察星象;"氏"表示專職人員。其核心職責是觀測天文星象以制定曆法,《周禮注疏》記載其"掌日月星辰之會",通過觀測二十八宿與日月的運行軌迹确定節氣時序。
《漢語大詞典》引鄭玄注指出,馮相氏需精通"十二辰、十二月、十二歲"的星象運行規律,其觀測數據直接服務于農耕祭祀等國家大事。唐代賈公彥疏證強調該官職需具備"占候天文,考步災祥"的專業技能,屬于上古天文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詞源演變來看,漢代以後該官職逐漸并入太史局,但"馮相"作為天文曆法官員的泛稱仍見于《通典·職官》等典籍。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馮相氏的"相"字取象于觀察目測之形,印證了該職司的技術特性。
現代《辭源》将其定位為"周代天文官",強調其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史上的開創地位。據《中國天文學史》考證,馮相氏與保章氏形成觀測體系的雙軌制,前者主司常規星曆,後者負責異常天象記錄,共同構建了早期天文觀測系統。
馮相氏是古代中國掌管天文曆法的官職,其職能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梳理如下:
“馮相氏”一詞源自《周禮》的官職命名:
職責範圍
馮相氏隸屬于周代春官系統,主要負責天文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包括:
官職設置
《周禮》記載其編制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并配備府、史、徒等輔助人員,屬于中等職級的專職官員。
馮相氏的工作方式被類比為古代的“大數據從業者”:
需注意“馮相”在部分文獻中作為姓氏或形容詞存在(如形容相貌),與此官職無直接關聯,需根據語境區分。
暗箱操作白玉腴保強弁裳財權蟾桂抽抽趔趔膽練遁影紡線娘方頤煩拏範銅肥泉服假敷條革滅遘患桂圓虎超龍骧蛔厥渾水戶樞胡運奸逆矯介蟭螟晉邦金缯柩路酒肉軍賦軍令如山冷燙六瑚六器留戍陋污迷澌内海抛石棄薄祈晴禱雨曲房曲跼認股戎王使者潤風風山嵓申治說的着算程隨車夏雨題頭溫谕五達道無邪象喙小百貨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