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糊,無法辨識。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書紙半已漶滅,而印記奇古,裝飾都雅。” 清 洪楝園 《後南柯·宮議》:“郡中古碑,字跡漶滅。”
“漶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huànmiè,主要用于描述因時間久遠、磨損或環境侵蝕導緻的文字、圖案等模糊不清、難以辨識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籍記載: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中提到:“書紙半已漶滅,而印記奇古,裝飾都雅。”
清代洪楝園《後南柯·宮議》亦載:“郡中古碑,字跡漶滅。”
以上例句均指古籍或碑文因年代久遠導緻字迹模糊。
現代用法:
可用于描述老照片褪色、壁畫剝落、文檔受潮等情況,例如:“這份檔案因保存不當,部分文字已漶滅難辨。”
構詞解析:
“漶”本意為模糊不清(如“漫漶”),常與自然侵蝕相關;“滅”表示消失、消退,組合後強調因模糊而逐漸失去原貌。
漢典指出,“漶”在《廣韻》中注音為“胡玩切”,本義即與模糊性相關。
關聯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修複技術,可參考文獻學或文物保護相關專業資料。
漶滅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逐漸消失、蕩然無存的意思。它由“漢”和“滅”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拆分:
“漢”為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
“滅”為火部,表示與火相關的事物。
筆畫數:
“漢”有13畫,依次為:“水”(4畫),“亻”(2畫), “又”(2畫), “冖”(2畫), “一”(1畫),“冂”(1畫),“二”(1畫)。
“滅”有12畫,依次為:“火”(4畫), “丆”(2畫), “戈”(4畫), “一”(1畫), “丶”(1畫)。
來源:
“漶滅”一詞源于《莊子·人間世》一章,用于形容人類文化的逐漸消散、被遺忘的現象。
繁體:
這個詞在繁體中仍然寫作「漢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漢”時,常常是将其寫作「水」加上「日」。
而寫作“滅”時,則是将其寫作「火」加上「毛」。
例句:
1. 戰争的破壞導緻了許多文化古迹的漶滅。
2. 這個民族的傳統習俗漸漸地漶滅了。
組詞:
漶化、漶濕、漶洞、滅亡、滅絕、滅火
近義詞:
消失、毀滅、湮滅、泯滅、消散
反義詞:
保存、傳承、保留、繼承、繁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