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駁放的意思、駁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駁放的解釋

亦作“駮放”。謂科舉時代否定已發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貶黜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制科》:“今員外吹毛求瑕,務在駮放,則小人也卻尋歸路。”《資治通鑒·唐僖宗廣明元年》:“嘗謂優人 石野豬 曰:‘朕若應擊毬進士舉,須為狀元。’對曰:‘若遇 堯 舜 作禮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 胡三省 注:“駮,糾駮也。放,黜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進士試題》:“ 唐穆宗 長慶 元年,禮部侍郎 錢徽 知舉,放進士 鄭朗 等三十三人。後以 段文昌 言其不公,詔中書舍人 王起 ,知制誥 白居易 重試,駁放 盧公亮 等十人,貶 徽 江州 刺史。” 明 即空觀主人 《<二刻拍案驚奇>小引》:“雖現稗官身為説法,恐 維摩 居士知貢舉,又不免駁放耳。” 清 恽敬 《祭張臯文文》:“春官駮放,歸途載阻,共職四門,艱屯可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駁放”是一個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的詞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在科舉時代,對已經發榜公布的合格考生(中式者)進行複查後,因發現不合規或問題而予以否定并貶黜的行為。例如,考生可能因舞弊、身份不符或答卷存在纰漏被取消資格。


曆史背景與用例

  1. 唐代制度
    唐代科舉考試後,若發現考生資格或答卷問題,官員可“吹毛求瑕”進行駁放。如《資治通鑒》記載,唐僖宗曾戲言若參加擊毬科考必為狀元,優人石野豬則諷刺道:“若遇堯舜作禮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暗示即使皇帝也可能因不合規被黜落。

  2. 宋代記載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提到科舉題目争議時,也涉及駁放現象,說明這一制度貫穿多個朝代。


用法特點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将“駁放”寫作“駮放”,屬于異體字現象,含義相同。該詞反映了古代科舉制度的嚴格性與權威性,但也因主觀性強引發過争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封氏聞見記》《資治通鑒》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bó)這個詞的意思是反駁、否定、駁斥。它的拆分部首是⾻并且共有10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形是駁。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駁字的寫法也有多種,如《康熙字典》中記載了駁字的多種寫法。這個詞可以用在句子中,例如:“他對我的說法直接駁回了。”其他與駁相關的詞有反駁、駁斥、駁倒等。近義詞是反駁,反義詞可以是肯定、贊許。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