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輸遺的意思、輸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輸遺的解釋

運送。《漢書·西域傳上·康居國》:“ 漢 雖皆受其質子,然三國内相輸遺,交通如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輸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可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輸”和“遺”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1. “輸” (shū) 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 運輸,運送。《說文解字》:“輸,委輸也。” 指将物品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
    • 引申義:
      • 繳納,獻納: 如“輸稅”、“輸誠”。
      • 送達,傳遞: 如“輸情”。
      • 失敗,敗(與“赢”相對): 此為後起常用義,但在“輸遺”一詞中不取此義。
  2. “遺” (yí) 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 遺失,丢失。《說文解字》:“遺,亡也。”
    • 引申義:
      • 遺留,剩下: 如“遺産”、“遺迹”。
      • 遺漏,忽略: 如“遺漏”。
      • 給予,饋贈: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引申義,尤其在古漢語中常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這裡的“遺”就是“贈送”的意思。
      • 排洩(大小便): 此為後起義,在“輸遺”中不取此義。
  3. “輸遺” (shū yí) 的合成含義: 結合“輸”的“運送、繳納”義和“遺”的“給予、饋贈”義,“輸遺”一詞主要表示:

    • 運送并贈予(財物等)。
    • 輸送、繳納(貢賦等)。
    • 特指古代國家或地方向中央或上級進獻貢品、賦稅。

    核心含義:将物品(通常是財物、貢賦)運送并交付、贈予給特定的對象(如朝廷、君主、上級)。

  4. 使用語境與權威解釋: “輸遺”一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指地方向中央繳納賦稅或進貢,或指國家間、君臣間的財物輸送饋贈。其用法體現了古代賦稅制度和朝貢體系的特點。

    • 例如,《漢書》等史書中可能記載地方官員“輸遺”錢糧至京師。
    • 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對“輸遺”的解釋為:“運送;繳納。” 并引用了《史記·平準書》的例句:“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鐵器苦惡,賈貴,或強令民賣買之。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貴,乃因孔僅言船算事。上由是不悅蔔式。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南陽、漢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給初郡吏卒奉食币物,傳車馬被具。而初郡時時小反,殺吏,漢發南方吏卒往誅之,間歲萬餘人,費皆仰給大農。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故能贍之。然兵所過縣,為以訾給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賦法矣。”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輸遺”,但“輸”與“賦”的概念相關,體現了中央與地方在物資調配上的關系。更直接的用法需查證更具體的古籍原文(如《漢書·食貨志》可能有相關表述)。
    • 另一部重要辭書《辭源》(修訂本)的解釋與之類似,強調其“運送”和“繳納”的含義。

“輸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指運送財物(如賦稅、貢品)并交付給特定的對象(通常是朝廷、君主或上級)。它由表示運輸、繳納的“輸”和表示給予、饋贈的“遺”組合而成,生動地描繪了古代物資(尤其是賦稅貢賦)從地方向中央流動的過程。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主要見于研究古代經濟、政治制度和曆史文獻中。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輸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
指“運送”,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強調物資或人員的輸送傳遞。例如《漢書·西域傳》記載的“三國内相輸遺”,即指康居等國之間的物資往來。

構成解析

使用背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國家或地區間的物資運輸行為,常見于外交、軍事或貿易語境。例如漢代西域諸國通過“輸遺”維持交通往來。

參考資料:可通過漢典及《漢書》原文進一步查證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蓮花盞鞭罰長踦谄笑車葉持缽斥仙怆情出放醇确打杈打稿鄧家銅山冬住發沖冠法國唯物主義煩惑返影亘古未有歸轸海檝橫事豁落圖扈遊湔滌箭簳姜後脫簪醬齊奸奸繭絲牛毛郊驿驕淫極打鲫溜金鑛開爾文電橋寬法兩塾劉墉梅柳盟緣門下省敏惠僄輕奇拜切至啟體拳經曲附熱莽傷身閃試市沽守望相助疏邈太平天囯投刺外遇消漲下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