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吏的意思、论吏的详细解释
论吏的解释
评论考察官吏的才德。《孔子家语·执辔》:“故天子论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 唐 于邵 《为福建李中丞谢上表》:“臣闻度材任器,论吏底禄, 三代 所以直道而行,迭相沿袭,未之易也。”
词语分解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论吏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需从构词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其含义:
一、释义
论吏(lùn lì)指评议、考核官吏的品行与政绩,属古代官吏监察制度术语。
- 论:本义为议论、评定,引申为审核、定罪(如《周礼·秋官》"司约掌邦国及万民之约剂,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若有讼者,则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凡大祭祀则饰其牛牲"中"论"含裁断之意)。
- 吏:泛指古代官员(《说文解字》:"吏,治人者也")。
二、分字详解
- 论(lùn)
- 《汉语大词典》释为:"议论;评定;定罪"。
- 在官制语境中特指考核官吏,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其中"论"隐含对官吏行为的判定。
- 吏(lì)
- 《辞源》释:"百官通称,秦汉后指低级官员"。
- 古代"吏"与"官"有别,吏多指地方基层官吏(参考王力《古代汉语》对"吏"的层级分析)。
三、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论吏作为动词短语,多见于秦汉简牍与史籍:
-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 规定:"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五善毕至,必有大赏",隐含对官吏的评议标准。
- 《汉书·宣帝纪》载:"遣使者循行郡国,问民所疾苦,论吏得失",此处"论吏"即考核地方官吏政绩。
四、引例佐证
-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为廷尉,论狱疑事。"(虽非直用"论吏",但"论狱"之"论"与"论吏"同源,均含裁断之意)。
- 《后汉书·循吏传》序:"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其中"观纳风谣"即暗含通过民谣评议官吏的实践。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
-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论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评论和考察官吏的才德、品行及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论”指讨论、评判,“吏”指官吏或官员。组合后,该词强调对官员的德行、政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核心在于通过考察官员的品行与作为,确保其符合“德法”(道德与法治)要求,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和功业达成。
-
历史出处
- 最早见于《孔子家语·执辔》记载:“故天子论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此处指出君主通过考察官吏,使德政与法制得以推行,最终实现有效治理。
- 唐代于邵在《为福建李中丞谢上表》中也提到:“论吏底禄,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表明古代对官吏的考核与俸禄制度相关联,以维护公正治理的传统。
-
用法与结构
“论吏”为动宾结构(动词+名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强调对官员的监督与评判。例如:“天子论吏”即指君主对官员进行考核。
-
延伸意义
该词隐含对官吏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要求,同时倡导社会对官员行为的关注与监督。
“论吏”是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要的概念,体现了通过道德与能力评价官员以促进社会治理的思想。其用法多见于先秦至唐代文献,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捱光板腐宝钗边筹标拔抽抽窗帘风人体風知高龄格竹管片灌尊鼓角齐鸣鹤骨鸡肤横尸横逸黄阪鹄面魂构艰酷镜伏辑着寇雉宽袍大袖牢丸了场羸骸颣玭梁叟骊坟莅任没探靡费密属弄獐暖皮乾元青海湖清晖瞿唐峡人胜入门杖子骚边商素甚备胜引神摇意夺漱齧束置四兽肆言无忌松气素沫泰筮香尖像生儿咸鸟险诈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