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考察官吏的才德。《孔子家语·执辔》:“故天子论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 唐 于邵 《为福建李中丞谢上表》:“臣闻度材任器,论吏底禄, 三代 所以直道而行,迭相沿袭,未之易也。”
“论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评论和考察官吏的才德、品行及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论”指讨论、评判,“吏”指官吏或官员。组合后,该词强调对官员的德行、政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核心在于通过考察官员的品行与作为,确保其符合“德法”(道德与法治)要求,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和功业达成。
历史出处
用法与结构
“论吏”为动宾结构(动词+名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强调对官员的监督与评判。例如:“天子论吏”即指君主对官员进行考核。
延伸意义
该词隐含对官吏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要求,同时倡导社会对官员行为的关注与监督。
“论吏”是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要的概念,体现了通过道德与能力评价官员以促进社会治理的思想。其用法多见于先秦至唐代文献,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
《论吏》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一个形声字和一个单纯字组成。其中,“论”为动词,“吏”为名词,表示对吏治的讨论和思考。
《论吏》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吅”,其中“讠”是“讠”部,表示言论相关的意义,“吅”则是“口”部。
《论吏》的总笔画为12画,其中“论”为6画,“吏”为6画。
《论吏》这个词最早见于《论衡》一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流传下来的名篇之一。《论衡》是战国时期刘向所著的一部古代议论文集,其中包含了关于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论述。
《论吏》的繁体字为「論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差异。《论吏》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结构和意义保持一致。
1. 孔子曾经用《论吏》这个词来论述吏治的重要性。
2.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以《论吏》为题材写文章,以表达对官吏品质的期望。
1. 吏治(lì zhì):指官吏和政治治理。
2. 吏部(lì bù):古代的一个官署,负责管理官吏。
3. 吏员(lì yuán):指公务员、官员。
1. 官吏(guān lì):指国家机关内担任职务的人员。
2. 宦官(huàn guān):指古代的内廷太监。
3. 官僚(guān liáo):指官方机构中的官员。
民众、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