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谥號的意思、谥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谥號的解釋

亦作“諡號”。古人死後依其生前行迹而為之所立的稱號。帝王的谥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谥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谥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谥,與朝廷頒賜的不同。《史記·鄭世家》:“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為君,是為 子亹 也,無謚號。”《晉書·禮志下》:“立德濟世,揮揚仁風,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其諡號可知者十有四焉。”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諡號千秋定,銘旌百禩彰。”《文史知識》1984年第1期:“死去的 司馬光 、 呂公著 被奪去了谥號,活着的 呂大防 、 劉摯 、 範純仁 和 蘇轼 兄弟先後被貶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谥號是中國古代帝王、貴族、官員等逝世後,依據其生平事迹與品德修養,由官方或後世給予的具有褒貶性質的稱號。這一制度始于西周初期,《逸周書·谥法解》記載了最早的谥法規則,後經曆代完善形成系統評價體系。

谥號的構成與分類

谥號用字遵循嚴格規範,分為三類:

  1. 美谥:如“文”(經緯天地曰文)、“武”(克定禍亂曰武),用于表彰功績卓著者,如漢文帝劉恒;
  2. 平谥:如“懷”(慈仁短折曰懷),多用于表達同情或中性評價;
  3. 惡谥:如“炀”(好内遠禮曰炀),用以批判暴虐昏聩者,如隋炀帝楊廣。

文化内涵與曆史演變

《禮記·檀弓》載“谥者,行之迹也”,強調谥號對曆史人物行為的總結功能。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谥”為“行之迹也”,清代段玉裁注“谥者,累也,累其行而讀之也”,進一步闡釋其累積性評價特征。至唐宋時期,谥法擴展至文臣武将,如範仲淹獲谥“文正”,成為士大夫最高榮譽。

學術研究依據

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定義谥號為“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平事迹所給予的稱號”,與《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中“谥法”條目形成互證,體現制度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谥號是中國古代對逝者(如帝王、大臣等)生前事迹進行評價的稱號,主要用于蓋棺定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二、分類與示例

谥號按評價性質分為三類:

  1. 美谥(上谥):褒揚功績,如“文”(如漢文帝)、“武”(如漢武帝),取自“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
  2. 惡谥(下谥):批判惡行,如“炀”(隋炀帝,指奢侈荒淫)、“纣”(商纣王,象征暴虐)。
  3. 平谥(中谥):中性或同情評價,如“懷”(楚懷王,含惋惜之意)。

三、評定與演變

四、曆史意義

谥號制度是古代東亞(中國、朝鮮、越南等)重要的文化傳統,既是對個人的總結,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例如“文正”為明清文臣最高美谥,僅張居正、曾國藩等人獲此殊榮。

讀音提示:“谥”讀作shì(非yì或mì)。

别人正在浏覽...

安樂椅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包紮貶绌飙馭避乘骢不忮不求策筮暢塞刬刮馳步詞牋端敏多見廣識耳提面訓方員可施法勢鳳皇曬翅風馬雲車風生獸風行一時婦家稿乾彀率化蛻曶曶混交林結和雞飛蛋打敬事後食屦舄勑身落架利灑龍珠貓蹲年齡凝聚力庖正淺陋旗民輕霞毬場仁術入夥三殺赸赸誓不罷休世道人心石鎖失語壽文書會鐵灰梯形屯種遺賂衛足蕪沒霞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