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席藁的意思、席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席藁的解釋

見“ 席槀 ”。


席藁。藁,指用禾稈編成的席子。坐卧藁上是古人請罪的一種方式,因以指請罪。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蓆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誅。” 清 李漁 《玉搔頭·極谏》:“聞得今日還要蓆藁入朝,抗顔力諍。” 清 李漁 《玉搔頭·極谏》:“我兒,為父的今日蓆藁面君,危詞極諫,少不得要觸犯天威,定以極刑加我,我死也心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席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字面意義為“以禾稈編織的席子為坐卧之物”。該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常用于描述一種自我懲戒或請罪的儀式性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坐卧于藁席之上,以示自懲謝罪”,體現了古代禮制中的自省文化。

從構詞法分析,“席”作動詞使用,意為“鋪席而居”;“藁”即禾稈,代指粗糙的席具。古代官員或罪人常以此方式向君主、尊長表達悔過之意,如《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記載“應侯席藁請罪”。這種儀軌與“負荊請罪”構成互文關系,但更強調通過物質匮乏體驗達到精神贖罪的目的。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席藁”逐漸衍生出兩種引申義:一指極端困頓的生活狀态,如宋代筆記《容齋隨筆》載“貧者席藁而卧”;二作謙辭使用,常見于古代奏疏文書中,如明代《國朝典故》中大臣請罪奏章多用“臣當席藁以待”之語。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的古典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席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2.文化内涵

3.延伸用法

4.文獻例證

“席藁”既指具體的草席用具,又承載古代禮儀中的謙卑、自責或哀悼之意,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史記》《晉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服八分胞衣地飽以老拳邊險不忍卒讀嚵榮禅鐘承從尺帛赤口日熾殖處妾怵然辭藻刺棹盜夥凋敝雕癠遞流費思非怨風示粉署福相盥耳瓠菹叫喊急赤白臉借對解免潔馨經界敬老慈穉祭牲玃如魁薦剌塔冷面鸾文論道官買椟還珠迷露木檄乃昔偏殿疋丢撲答千裡印跷足七腳八手輕輕瞥瞥齊心併力散阙說破肆筆送關危槷文阃仙井監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