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孤”。羁旅孤獨的人。《文選·謝莊<月賦>》:“親懿莫從,羇孤遞進。” 李善 注:“羇孤,羇客孤子也。”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如今聖明朝,養育無羇孤。” 元 周慧孫 《<樂府詩集>序》:“夫子删詩三百,雖樵夫野叟、婦人女子、羇孤庶孽怵迫無聊之态,侈靡華惡之習,莫不備具。”
“羁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結合權威資料詳細解釋如下:
一、拼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jī gū
釋義:指在外漂泊、孤獨無依的人,特指羁旅中的孤子或孤客。
二、出處與例句
《文選·謝莊〈月賦〉》
“親懿莫從,羇孤遞進。”
李善注:“羇孤,羇客孤子也。”
此句描繪了月夜下孤獨旅人徘徊的場景,突顯漂泊者的凄涼。
唐代孟郊《旅次湘沅有懷靈均》
“如今聖明朝,養育無羇孤。”
詩人借“羇孤”表達對前賢屈原孤寂命運的感慨,并對比盛世的安定。
元代周慧孫《樂府詩集序》
提及“羇孤庶孽怵迫無聊之态”,反映古代文學對底層漂泊者生存狀态的關注。
三、用法總結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形容因戰亂、貶谪、流亡等原因漂泊異鄉的孤獨者,帶有文學性與情感色彩。其異體字“羇孤”在古籍中常見,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仍是理解古代文學的重要詞彙。
【意思】羁孤是指被束縛的孤獨、被困住的孤單。這個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與田文王曰,天下事可分而作也,而羁留不能去也。臣常竊聞之,以為愚忠而不及也。今天下非始父之天下,田常非始父之人也。以賜其後,臣請歸田常之骨。”其中的“羁留”就是羁孤的意思,意為被留住、束縛的困境。
【拆分部首和筆畫】羁孤的拆分部首是羊和宀,其中的羊是德字邊的羊字旁,宀字旁代表屋頂。羁孤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羁孤是一詞古代使用較多的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史記》。這個詞出現在項羽與田文王的對話中,用以表達被束縛的孤獨和困境。
【繁體】繁體字“羈孤”和簡體字“羁孤”是同樣的意思,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同時也可以表示為古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寫法中,“羁”字的上方是“罒”字旁,底部是“鞏”字底部,形狀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而“孤”字則是由“子”字和一個表示生命氣息的“口”字組成。
【例句】他生活在一個羁孤的環境中,感到極度的孤獨和困擾。
【組詞】羁絆、羁留、羁絆不住、羁絆人、羁絆情感
【近義詞】束縛、牽絆、拘束
【反義詞】自由、解脫、敞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