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碛的意思、寒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碛的解釋

冷寂的沙碛。 唐 于鹄 《出塞》詩:“空山朱戟影,寒磧鐵衣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碛是漢語複合詞,由“寒”與“碛”組合而成,需從字義、詞義及文化背景綜合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寒(hán)

    本義指氣溫低、寒冷,引申為冷清、貧瘠、凋敝之境。《說文解字》釋:“寒,凍也。”在詩詞中常隱喻孤寂蕭瑟,如杜甫“天寒翠袖薄”之句。

  2. 碛(qì)

    原指淺水中的沙石,後擴展為沙漠、戈壁。《說文解字注》:“碛,水渚有石者。”地理學中特指風化碎石堆積地貌,如西北“碛漠”。

二、詞義解析

寒碛的字面組合指寒冷荒涼的沙石之地,常見于古典文學與曆史文獻,包含兩層含義:

  1. 自然地理概念

    指氣候苦寒、植被稀少的礫石荒漠或凍土地帶,如唐代邊塞詩中的“寒碛”多描寫西域戍邊環境。岑參《碛中作》雲:“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即是對寒碛荒寂的寫照。

    來源:《全唐詩》卷一九九,中華書局1960年版。

  2. 曆史軍事意象

    因古代西北邊陲多此類地貌,“寒碛”漸成征戰、流徙的象征符號。如《舊唐書·吐蕃傳》載唐軍“涉寒碛,轉戰千裡”,凸顯行軍艱險。

    來源:《舊唐書》卷一九六,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三、權威典籍佐證

  1.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281頁)

    明确釋義:“寒碛:寒冷荒涼的沙漠。多指西北邊塞之地。”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2. 《辭海》(第七版)

    在“碛”字條下注:“寒碛猶寒漠,指高寒地帶沙石荒漠。”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3.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史為樂主編)

    收錄“寒碛”為唐代地理稱謂,對應今新疆、甘肅等地的戈壁區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四、文化意蘊

該詞凝結中國古代對邊塞苦寒之地的集體記憶,承載戍邊将士的孤絕感與自然敬畏。如李益《度破讷沙》中“眼見風來沙旋移,經年不省草生時”,正是“寒碛”文學化的典型表達。

結論:寒碛是兼具地理實指與文化象征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冷寂荒蕪的沙石地貌”展開,在曆史文獻與文學創作中成為邊塞意象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寒碛”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寒碛(hán qì)指冷寂的沙碛(沙石淺灘或沙漠),常用來描繪荒涼、寒冷的自然景象。例如:“層城沒寒碛”形容城池被寒冷的沙石覆蓋()。


二、出處與用法

  1. 詩詞引用:

    • 唐代于鹄《出塞》:“空山朱戟影,寒碛鐵衣聲。”
    • 唐代賈島《送陳判官赴綏德》:“身暖蕉衣窄,天寒碛日斜。”
    • 宋代李甲《吊嚴陵》:“漁舍孤煙鎖寒碛。”
  2. 文學意象:
    該詞多用于邊塞詩或描繪荒寒場景,如“嘶馬悲寒碛”(溫庭筠《邊笳曲》),通過“寒碛”渲染戰地或邊關的蕭瑟氛圍()。


三、總結

“寒碛”是古漢語中的環境描寫詞彙,兼具“寒冷”與“沙碛”雙重意象,常見于唐宋詩詞,體現自然與人文的蒼涼感。如需更多例句或解析,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鞍屜彩花財齎材人常賞辭辇村鈔大是大非的乳茶地方志豆比惡意佛經富貴驕人負挾負螟敷袵感戢圪仰貴塗橫陣圜則誨奸導淫靜姿九蓮燈機織物劇疵考評魁杓郎舅勞臣兩尺半連筩隆刑峻法祿臣羅酆山馬首昧履沒眼色膩煩漚點旁師骈體文破死忘生乾式鉗網奇抱窮愁冗絆柔遜乳酸菌擅自為謀衰紅壇壝陶遂通麤統和萬幸緯候鄉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