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辘轳剑的意思、辘轳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辘轳剑的解释

剑名。剑首以玉作辘轳形为饰,故名。 唐 皇甫曾 《赠老将》诗:“轆轤剑折虯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一折:“腰横轆轤剑,身被鷫鸘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辘轳剑(lù lu jià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古代名剑的一种形制或代称,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面释义与形制特征

“辘轳”原指井上汲水用的滑轮装置,引申为可旋转、环绕之意。

“辘轳剑”即指剑鞘或剑柄处装有环形玉饰的宝剑,其玉饰形似辘轳,可灵活转动。此类剑多为帝王佩剑,象征尊贵地位。

来源:《西京杂记》卷一载:“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献白玉玺、高祖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西京杂记》为汉代笔记小说集,收录于《四库全书》)


二、历史典故与文化象征

辘轳剑最著名的记载与汉高祖刘邦相关,被视为其佩剑“赤霄剑”的别称。据传此剑饰有七彩珠、九华玉,剑身刻有篆文“赤霄”,为刘邦斩白蛇起义所用,后成为汉室传承之宝。

来源:宋代《太平御览·兵部》引《帝王世纪》:“高祖斩白蛇剑,刃如霜雪,光采射人……鞘上以七彩珠、九华玉为辘轳。”(《太平御览》为北宋官修类书,具较高史料价值)


三、文学意象与衍生含义

在诗词中,“辘轳剑”常借指帝王权柄或神兵利器,承载“天命所归”的隐喻。如唐代虞世南《从军行》云:“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后世注家多认为“宝剑”暗指辘轳剑,喻兴复汉室之志。

来源:清代《佩文韵府》引《玉海》释“辘轳”:“剑饰以玉,其形辘轳,故名。”(《佩文韵府》为康熙敕撰辞书,收录典故详实)


四、现代研究与考据

当代学者结合考古发现指出,辘轳剑的“辘轳”结构可能源于战国至汉代的玉具剑制度,剑首、剑格等部位镶嵌的玉饰(如璇玑形环)可转动,兼具装饰与礼仪功能。

来源: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考释:“汉代玉具剑的璏、珌等部件,或可称‘辘轳’式设计,体现工艺与权力的结合。”


“辘轳剑”一词融合了器物特征(环饰宝剑)、历史叙事(刘邦佩剑)及文化符号(帝王天命),是汉语中承载权力象征与神兵崇拜的专有名词。其释义需依托古籍文献与考古成果,方显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辘轳剑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剑名,其含义和特点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名称由来
    辘轳剑因剑首(剑柄顶端)以玉雕成“辘轳”形状而得名。辘轳是古代井上汲水用的滑轮装置,剑首以此为饰,既体现工艺特色,也暗含“转动灵活、刚柔并济”的象征意义。

  2. 历史文献记载
    该剑名最早见于唐代诗文,如皇甫曾《赠老将》中“轆轤剑折虯髯白”,元代杂剧《虎头牌》也有“腰横轆轤剑”的描述,说明其作为武将佩剑的文化意象。

  3. 别名与传说
    部分资料称辘轳剑别名“背手剑”“秦王剑”或“宇宙锋”,并传为秦始皇佩剑,长约四尺(约1.3米),锋利异常。但此类说法多见于民间传说或低权威性来源,需谨慎采信。

  4. 文化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辘轳剑常被借指宝剑,承载征战功勋、豪侠气概等意象,如韩翃诗句“传看辘轳剑,醉脱骕驦裘”即通过剑与裘的组合展现人物风采。

辘轳剑的核心特征在于剑首的辘轳形玉饰,其名源于此,历史文献多用于描绘武将形象。相关传说虽丰富,但需结合权威资料辩证看待。

别人正在浏览...

豹祠保险灯倍日边虞伯都觇伺超声波齿牙余惠川渚电气化铁路彫困东生斗拳逗引鹅毛大雪耳伴锋剑腹婚覆军附依寒荣鸿灾画等号画槛荒憬慧灯火儿胡天胡帝江河日下金穗蝍蛆甘带九重城课室胯下蒲伏阆阙軂軇梁州寥寂令才流俗龙攒率导漫空门里大眠花醉柳囊吞披榛窃訾桑鸠髾发涉及胜子説引琐语望岳纹丝没动物格无极相感小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