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舂的意思、高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舂的解釋

日影西斜近黃昏時。《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 淵虞 ,是謂高舂;至于 連石 ,是謂下舂。” 高誘 注:“高舂,時加戍,民碓舂時也。” 劉文典 集解:“《初學記》引注雲:‘言尚未冥,上蒙先舂,曰高舂。’” 南朝 梁 王僧孺 《為韋雍州緻仕表》:“高舂之景一斜,不周之風忽至。” 唐 皎然 《浮雲》詩之三:“浮雲浮雲,集於高舂。高舂濛濛,日夕之容。” 清 趙翼 《遣興》詩之三:“折坂未登車倒退,遊山正好日高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高舂是漢語中一個頗具古意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日落時分,黃昏之際,特指太陽西沉至人影模糊、適宜舂米勞作的時間段。該詞源自古代農耕生活,蘊含自然時序與人文勞作的交融。以下從釋義、語源、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時間指向

    “高舂”指傍晚太陽位置與地平線成一定角度(約二至三丈高),光線漸暗但尚可勞作的時刻。《漢語大詞典》釋為“日影西斜近黃昏時”,強調其作為時間節點的實用性。

  2. 勞作關聯

    古時農戶常于此時利用餘晖舂米,“舂”即搗谷去殼的動作,故“高舂”二字直指“暮時舂谷”的場景,如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載:“俗謂日暮為高舂。”

二、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淵虞,是謂高舂。”漢代高誘注:“淵虞,地名;高舂,時加戍,民碓舂時也。”說明其與古代計時方式(地支“戍時”約19-21點)及生産習俗緊密關聯。後世文人如庾信《燈賦》中“高舂知夜,不寤晨光”亦延續此意象,以“高舂”喻指暮色降臨。

三、文化意蘊

“高舂”承載了傳統農業社會的時空觀: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俞樾《茶香室叢鈔》,中華書局,1995年整理本.
  3. 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4. 庾信《庾子山集注》,倪璠注,中華書局,1980年.
  5. 陸遊《劍南詩稿校注》,錢仲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版本信息以确保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高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時間劃分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高舂(gāo chōng)指日影西斜、接近黃昏的時段,相當于現代時間的戍時(約19:00-21:00)。這一說法源自《淮南子·天文訓》的記載:“﹝日﹞至于淵虞,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

詞源與文化背景

  1. 時間節點:古人将黃昏前的高舂與黃昏後的“下舂”對應,前者為日落後天色未完全昏暗的勞作時間,後者則天色已暗。
  2. 勞作關聯:高誘注解《淮南子》時提到“民碓舂時也”,說明此時是百姓舂米(谷物脫殼)的時段,可能與農耕生活節奏有關。
  3. 文學引用:南朝梁王僧孺《為韋雍州緻仕表》中“高舂之景一斜”等句,可見該詞多用于詩文,帶有古典意象。

常見誤讀

“高舂”是古代黃昏前後的時間代稱,既反映農耕社會的勞作習慣,也承載了詩文中的時間意象。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其具體指代。

别人正在浏覽...

傲忽敗草半上日晝鞭擗逼桚博愛不識面才決滄滄涼涼抽泣垂老待年婦颠倒陰陽跌打丁窮梵志幹丐割榮犷語還眺旱海槐葉冷淘宦客毀訿獲隽積愛奬顧菅蒯膠膠角角嘉時嘉招極晨鯨海荊褐精照絕望軍報靠山空閨類蘭若櫑木瞵眈菱花鏡律乘民兵木炭畫辇篷窮冗求退芟剪山轎師姑草飾潤施赈水濱素顔通權達變土漿卧龍崗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