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雨。 唐 僧鸾 《苦熱行》:“不發滂澤注天下,欲使風雷何所從?”
(2).比喻浩蕩的恩澤。 唐 闾丘均 《為益州刺史賀赦表》:“皇歡載紆,滂澤時降,洗滌逋穢,洽潤資生。”
“滂澤”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āng zé,注音為ㄆㄤ ㄗㄜˊ,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本義:指大雨。
例如唐代僧鸾《苦熱行》中“不發滂澤注天下”,描述大雨傾注的情景。
比喻義:形容浩蕩的恩澤。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唐代闾邱均《為益州刺史賀赦表》中“滂澤時降,洗滌逋穢”,以大雨比喻帝王恩澤廣布。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典》或唐代詩文等古典文獻來源。
滂澤 (pāngzé) 一詞用來形容磅礴的大雨,形容雨勢極大、飄灑如注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滂字由“水”和“方”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說文解字》記載,滂字的本義為澤中有滂塗之水。後來,該字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雨勢極大的場景。
繁體:繁體字為滂澤。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字典中,滂字的寫法稍有差異,通常會采用直線代替現代字中的“氵”部。例如,《康熙字典》中滂字的寫法為“⺍方”。
例句:外面下起了滂澤般的大雨,雷電交加,非常壯觀。
組詞:滂滂 (形容大雨紛紛落下)、澤澤 (形容水流廣大)、蒙滂 (地名,位于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
近義詞:傾盆、如注、傾斟、蓬萊等詞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大雨。
反義詞:細雨、毛毛雨等詞語表示雨勢小或着的細密雨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