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有所戒懼而反省。《左傳·文公三年》:“ 孟明 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 楊伯峻 注:“謂既敗而懼,懼而思,思而修德也。”
“懼思”是一個文言色彩較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因内心産生戒懼而進行深刻反思。核心在于通過「懼」(恐懼、敬畏)的情感觸發「思」(思考、反省)的理性行為。例如《左傳》中描述孟明戰敗後因恐懼而反省,最終修養德行。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左傳·文公三年》記載的秦國将領孟明的故事:“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 楊伯峻注解為:“既敗而懼,懼而思,思而修德”。說明此詞常用于描述失敗後因畏懼後果而自我修正的行為。
三、結構分析
四、深層意義
該詞不僅表達情感與理性的結合,還隱含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即通過内省達到道德完善。楊伯峻的注解進一步點明“修德”是最終目的。
五、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強調從失敗或危機中汲取教訓。例如:“企業遭遇危機後,領導者需有懼思之智,方能轉危為機”。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注解,可參考《左傳》相關研究文獻或權威詞典。
懼思(jù sī)是一個動詞詞組,由“懼”和“思”兩個字組成。
“懼”字是一個形聲字,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字旁和“虍”字旁,總共有9個筆畫。它的繁體形式是“懼”。
“思”字同樣也是一個形聲字,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字旁和“田”字旁,總共有9個筆畫。它的繁體形式是“思”。
“懼”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意思是害怕、畏懼。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有許多變種,如金文、篆書等。但無論漢字寫法如何變化,它的基本意義都是一樣的。
“思”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思考、思念、思維。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也有許多變化,例如篆書中的寫法類似于“申”,但其基本意義并未改變。
例句:
1. 他常常懼思自己的未來。
2. 在黑暗中,她不禁懼思起傳說中的鬼魂。
組詞:
懼怕、懼怕、恐懼、擔心、害怕
近義詞:
害怕、畏懼、恐懼、驚慌
反義詞:
勇敢、大膽、無畏、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