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補陁落迦 ”。
補陀(bǔ tuó)是漢語中對佛教聖地“普陀”的異寫形式,特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的根本道場。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補陀”源于梵語“Potalaka”(音譯“補怛洛迦”),意為“光明山”或“小花樹山”。唐代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此山為觀世音菩薩居所。漢語中“補陀”與“普陀”通用,因方言及曆史文獻轉譯差異形成兩種寫法,明清後“普陀”漸成主流,但古籍中仍保留“補陀”用法。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補陀洛迦”條;《大唐西域記》卷十。
本義
指浙江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據《普陀山志》載,其名始于五代後梁時期,日本僧人慧锷請觀音像歸國受阻于此,建“不肯去觀音院”,遂成佛教聖地。
來源:《普陀山志·開山緣起》;《佛祖統紀》卷四十二。
引申義
象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道場,引申為“清淨佛國”或“修行聖地”。如清代厲鹗《普陀紀勝》詩雲:“補陀海色連空碧,梵呗潮音共一天。”
來源:《中國佛教名勝辭典》;《清詩紀事》。
補陀山作為觀音信仰中心,承載“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華嚴經·入法界品》載:“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其地理特征(海島、紫竹林、潮音洞)均被賦予宗教象征,成為文學、繪畫中的常見意象。
來源:《大方廣佛華嚴經》;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文件(1982年)。
注:現代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以“普陀”為正條收錄,“補陀”列為異稱,釋義強調其宗教與地理雙重屬性。
“補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補陀”是“補陁落迦”(梵文Potalaka的音譯)的簡稱,指佛教中的聖地普陀山,尤其與觀音菩薩信仰相關。例如:
部分詞典提到“補陀”有“補救缺陷”的含義(),但此說法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未明确印證,可能為個别釋義或誤讀。
在文學或宗教語境中,建議優先采用“佛教聖地”的釋義;若涉及成語類表達,需結合具體上下文謹慎判斷。更多信息可參考《雲麓漫鈔》《海山》等古籍(、)。
昂仰百鹩百指飽學之士鼻翅兒粃僻財主昌歜籌筯儲寀除害興利地機敵弱惡徒費米高疏固若金湯害傷豪矢黑龊龊橫帳鹄鼎揮弓渾花圂腴膠木階資金虀玉鲙糾拾蹶劣來嘻連方兩刃矛煉性料鬥鄰老劉陸弄口漏箭名著莫辨楮葉末尼木榻貧凍牽路耆舊瓊玖三疊陽關閃電戰肅疏談功攤破天真跳白索停飲屯悴僞缪武淨下門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