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禀的意思、祿禀的詳細解釋
祿禀的解釋
亦作“祿廩”。用作官俸的粟米;官俸。《周禮·天官·宮正》“幾其出入,均其稍食” 漢 鄭玄 注:“稍食,祿稟。” 賈公彥 疏:“其祿,與之米稟,故雲祿稟也。”《舊唐書·代宗紀》:“設令廉恥守分,以奉科條,猶有祿廩之煩,役使之弊。” 宋 王安石 《上執政書》:“至于所以賜某者,亦可謂周矣。為其貧也,使之有屋廬而多祿廩;為其求在外而欲其内也,置之京師,而如其在外之求。”《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元年》:“祿廩至厚,地望亦優,其間不無濫被升擢者,願賜裁損。”《明史·食貨志六》:“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祿廩。”
詞語分解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禀的解釋 禀 ǐ 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賦。 指下對上報告:禀報。禀複。回禀。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祿禀"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官吏的俸祿(祿米)和官府供給的口糧(禀食)。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祿”與“禀”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
“祿”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 福氣、福運。《說文解字》釋為“福也”。
- 核心引申義: 特指古代官吏的薪俸、俸給。官吏的俸祿常以糧食(如粟米)的形式發放,故“祿”常與糧食相關。如《廣韻》:“祿,俸也。又福也。”
- 相關概念: “俸祿”、“食祿”、“爵祿”等詞均指官員因職位而獲得的物質報酬。
-
“禀”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 賜谷,給予谷物。《說文解字》釋為“賜谷也”。
- 核心引申義:
- 官府供給的糧食: 特指官府發放給特定人員(如官吏、士卒、囚徒等)的口糧或生活必需品。如《廣韻》:“禀,供穀。”
- 通“廪”: “禀”常通假為“廪”,指糧倉。因此,“禀食”即指從糧倉中領取的口糧。
- 相關概念: “禀食”、“禀給”、“倉禀”等。
-
“祿禀”的合成含義:
- 将“祿”與“禀”結合,“祿禀”一詞通常指:
- 官吏的俸祿: 這是最主要的含義,指官員按規定等級所領取的俸米或俸銀俸糧的總稱。
- 官府供給的口糧: 有時也泛指官府發放給各類人員的糧食供給。
- 核心内涵: 該詞強調的是由官方(朝廷、官府)依據制度或身份地位,向特定人員(主要是官吏)提供的、以糧食為主要形式的物質待遇和生活保障。
“祿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祿,尤指以糧食形式發放的俸給。它也泛指官府按規定供給的口糧。其核心在于強調這是官方制度性、身份性的物質供給。
引用參考:
- 關于“祿”的解釋,可參考《說文解字》(許慎《說文解字》線上資源)及《廣韻》。
- 關于“禀”的解釋,可參考《說文解字》及《廣韻》。
- 關于“祿禀”作為複合詞的含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大型曆史語文辭書(例如:漢典 可提供部分參考,但最權威解釋仍需依賴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祿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讀音:lù bǐng(拼音),注音為ㄌㄨˋ ㄅㄧㄥˇ。
- 含義:指用作官俸的粟米,即官員的俸祿。也寫作“祿廪”,兩者為同義詞。
字義分解
-
祿(lù)
- 本義:古代官吏的俸給,如“俸祿”“高官厚祿”。
- 擴展:引申為福氣、福運,如成語“無功受祿”。
-
禀(bǐng)
- 本義:向上級報告(如“禀報”),或領受(如“禀承”)。
- 在“祿禀”中特指官府發放的糧食。
文獻出處與用法
-
《周禮》
漢代鄭玄注《周禮·天官·宮正》時提到:“稍食,祿禀。”賈公彥進一步解釋為“官俸以米糧形式發放”。
-
《舊唐書》
唐代文獻中記載官員俸祿的弊端:“設令廉恥守分,以奉科條,猶有祿廩之煩,役使之弊。”。
-
王安石與宋代
宋代官員俸祿制度中,“祿禀”常指實物俸祿(如粟米),王安石曾提及俸祿與官員職責的關系。
曆史背景
- 形式:古代官員俸祿多以糧食(如粟米)為主,後逐漸加入貨币。
- 問題:明代曾因宗藩祿廪過重導緻財政危機,如《明史·食貨志》提到“宗藩祿廪”的弊端。
“祿禀”是古代官員俸祿的代稱,核心含義為官府發放的糧食或俸給,常見于漢至明清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舊唐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短百不知白骥畚築冰籁道學鼎象動情樊鄧蕃阜芳物粉圖枌巷弓挂天山恭喜漢月合葉圜法減倉江海兼弱攻昧潔濁揚清驚師動衆進旅退旅金刹計台九節鞭利用胪舉茂年沒皮沒臉梅兄民意測驗能言善道偏信飄蕩平民起辇刃器日托融融孺企澀苦閃閃身名蝕剝實境識宇霜柏殊塗同會太容塌趿聽察同窓頭段往返下半夜下德銷孔笑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