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德之下者。《老子》:“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莊子·盜跖》:“勇悍果敢,聚衆率兵,此下德也。” 元 耶律楚材 《題萬壽碑陰》:“上德無可德,下德方記銘,端然居上德,非碑道亦行。”
“下德”是道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經典文獻和注解中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下德”指德性中的次等層次,與“上德”形成對比。根據《老子》第38章“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其本質是刻意追求德的形式而失去自然本性。
經典文獻中的表現
具體行為特征
哲學内涵
道家認為,上德是順應自然的無為境界,而下德則是人為造作的結果。兩者本質差異在于是否刻意“為德”。
建議結合《道德經》第38章全文及王弼注本,可更深入理解這一概念在道家思想體系中的定位。
下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含義是指言行得體,品行端正,符合道德規範的意思。它是由“下”和“德”兩個字組成。
“下德”的拆分部首是分别是“一”和“彳”,其中“一”是指人,而“彳”是指行走的腳部。
根據筆畫數來看,第一個字“下”有5畫,第二個字“德”有10畫。
“下德”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儒家經典《論語》,是對行為規範的要求。
在繁體中文中,“下德”這個詞通常會用“下德”兩個字直接表示,沒有單獨的繁體字形。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古時候寫“下德”依然是由“下”和“德”兩個字組成,隻是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德高望重的老師對學生言傳身教,教育他們要具備良好的下德。
2. 他為人寬厚謙和,以點滴的善行展示着自己的下德。
1. 德行:指人們的品行舉止,德行優良。
2. 德高望重:形容一個人品德高尚,受到尊敬和仰慕。
3. 德育:指培養和教育學生的道德品質。
1. 品德: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表現。
2. 修養:指個人經過長期培養形成的品德修養和道德觀念。
不良行為、惡習、道德敗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