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笑戮 ”。恥笑。 唐 柳宗元 《永州鐵爐步志》:“大者, 桀 冒 禹 , 紂 冒 湯 , 幽 厲 冒 文 武 ,以傲天下,由不知推其本而姑大其故號,以至於敗,為世笑僇。” 宋 蘇舜欽 《上範公參政書》:“若蹉跌失時,則齎汩前志,則抱恨萬世,為來者所笑戮,無復自明,亦已痛哉!”
“笑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說明:
“笑僇”指恥笑,即因他人的言行或遭遇而感到可笑并加以嘲諷。該詞也寫作“笑戮”,屬于同義異形詞。
該詞多用于文言語境,強調因行為不當或失敗而引發他人嘲諷,帶有貶義色彩。需注意,“笑僇”與“笑嚬”(指歡笑或皺眉的表情)含義不同,後者見于《聊齋志異》等作品。
由于相關網頁權威性差異較大(如、3、4權威性較低),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笑僇》是一個中國古代的成語,意為嘲笑、譏諷别人的樣子或行為。
《笑僇》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竹”、“人”和“衣”。它的總筆畫數為11。
《笑僇》最早出現在《漢書·董仲舒傳》中,形容董仲舒嘲笑劉向的表情,後來被引用為成語。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成語《笑僇》被廣泛使用,用來描述人們對别人嘲笑、譏諷的行為。
《笑僇》的繁體字為「笑僇」,同樣是由三個部首組成。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笑僇」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他總是對别人的錯誤表現出嘲笑的樣子,真是個笑僇不仁的人。
嘲笑、譏諷、笑罵、嘲弄等。
嘲笑、譏諷、嘲弄、取笑等。
贊美、贊揚、稱贊、誇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