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一方。 漢 王符 《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所以闇者,偏信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觀天下書未徧,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偏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僅憑片面信息或主觀态度,對某事物或人過度信任,帶有偏見色彩。該詞由“偏”(片面、不全面)和“信”(信任)組成,強調認知的局限性。
詞源與曆史
反義與警示
反義詞為“兼聽”,即廣泛聽取多方意見。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直接體現其危害性,常用于提醒決策者避免片面判斷。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主觀臆斷或盲目信任的行為,如曆史案例中的“張遼偏聽偏信,險些釀成大錯”。
“偏信”強調因信息片面導緻的錯誤信任,常用于學術、曆史或日常語境中,與理性、客觀的判斷形成對照。理解該詞需結合其反義詞“兼聽”,以完整把握辯證思維的重要性。
偏信是指人們對某種觀點、看法或信仰過于偏執,不加以合理思考和辨别,盲目追隨或堅持自己認為正确的事物。它是由人們主觀主導的一種心理狀态,容易導緻人們對事實和真相的忽視和偏頗。
偏信的拆分部首為人心,全稱為「心/信」。它的構字結構比較簡單,一共由9個筆畫組成。
《偏信》一詞最早見于《戰國策·越籌策》:“進則偏信,退則狐疑。”意為人們在行動時容易陷入盲目相信或懷疑的狀态。後來被引申為一種心理傾向和行為特征。
《偏信》的繁體字為「偏信」,拆分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偏信」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中關于「偏信」的記載,其古時的寫法為「㚟」。
1. 他對這個傳聞過于偏信,沒有進行核實就輕信了。 2. 偏信迷信是對科學的否定和對個人判斷力的不信任。
偏見、偏執、偏聽、信仰、思考、辨别
迷信、執着、片面、獨斷、固執
客觀、理性、公正、全面、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