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語的意思、漏語的詳細解釋
漏語的解釋
謂洩漏機密。 宋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上:“ 逵 ( 施逵 ), 建安 人……狀元及第,仕至禮部尚書,復以出疆漏語,被誅。”
詞語分解
- 漏的解釋 漏 ò 物體由孔或縫透過:壺裡的水漏光了。漏風。滲漏。漏洩(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洩露)。漏電(跑電)。 洩露:走漏消息。漏底(洩露内情)。透漏。 脫逃或無意放過:疏漏。遺漏。挂一漏萬。漏網之魚
- 語的解釋 語 (語) ǔ 話:語言。漢語。英語。語錄。語彙。語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語。旗語。 說:細語。低語。 語 (語) ù 告訴:不以語人。
專業解析
“漏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無意中洩露的言語或信息”。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解釋,該詞由“漏”(洩露)和“語”(話語)構成,常用于描述因疏忽、不慎而說出本應保密的内容,例如:“談判中一句漏語,導緻對方掌握了關鍵底牌。”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漏語”包含三層特征:
- 非主觀性:強調非故意洩露,與“洩密”等帶有主觀意圖的詞彙形成區别(《漢語近義詞辨析手冊》,語文出版社);
- 信息敏感性:多涉及重要、機密或隱私内容(《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
- 語境依賴性:常見于正式場合或需要信息管控的場景,如外交、商業談判等(《當代漢語語用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用例,如清代小說《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寫道:“恐有漏語,故不敢高聲”,印證其曆史語義的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漏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洩漏機密,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 釋義:指無意或有意中洩露秘密或重要信息。
該詞由“漏”(洩漏、透露)和“語”(言語)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言語的洩漏”。
二、出處與用例
- 文獻記載:
宋代韋居安在《梅磵詩話》中提到,施逵因“出疆漏語”被誅,即因出使時洩露機密而獲罪。
-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保密事件的描述。
三、相關延伸
- 單字解析:
- 漏:本義指液體或光線從孔縫中透出,引申為“洩露”。
- 語:指言語、談論,此處特指涉及機密的言論。
四、注意事項
- 使用場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特定曆史或文學語境。
- 近義詞:洩密、失言、走漏風聲。
如需進一步查閱完整文獻或例證,可參考《梅磵詩話》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喉寶珍逋欠曹掾韔弓常陽楚顔叨昧大篆奠位東閃西挪多普勒效應犯顔極谏峰林分類負恩宮屯拫抑弘粹畫題灰突突角觝階室旌顯浄信啾嘲酒糺空實狂嗥爛柯亭淚球涼沙梁陰蓼藍六畜興旺柳棉馬床沒撩沒亂沒事人秘閣續帖謬想漠然不動哞哞拿不準刃面阮元瑜上援下推沈廢水險順水順風拓本桃楫添箱脡脊童騃銅龍樓玩兵先兄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