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漏脫的意思、漏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漏脫的解釋

(1).遺漏;脫落。《後漢書·獨行傳序》:“庶備諸闕文,紀志漏脫雲爾。”《南史·吳喜傳》:“ 演之 嘗作讓表,未奏失本, 喜 經一見即寫,無所漏脫。”

(2).脫逃;逃亡。《三國志·蜀志·呂乂傳》:“ 乂 到官,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初刻拍案驚奇》卷六:“不殺盡此輩,何以為人!但隻是既不曉得其人,若不精細,必有漏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邢子儀》:“ 徐鴻儒 誅後, 楊 幸漏脫,遂挾術以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漏脫”的漢語詞典釋義

“漏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漏”和“脫”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因疏忽、遺漏或未能完全控制而導緻的人或事物脫離應有的範圍、約束或記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分字釋義與構詞基礎:

    • 漏 (lòu): 本義指液體或物體從孔隙中滲出或滴下(如“漏水”)。引申為遺漏、疏失(如“漏掉名單上的人”)或洩露(如“走漏風聲”)。(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脫 (tuō): 本義指肉去皮骨。引申為離開、脫離(如“脫險”、“脫離組織”)或遺漏、脫落(如“脫漏一字”)。(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因此,“漏脫”結合了“漏”的“遺漏、失控”義和“脫”的“脫離、脫落”義,強調因疏忽或管控不力而産生的脫離結果。
  2. 整體詞義詳解:

    • 因疏忽而遺漏或脫離: 指本應包含在内、受到控制或記錄在案的人或事物,由于管理不善、檢查不周、記錄失誤等原因而被遺漏、逃脫或未被納入。這是最常見和最核心的含義。
      • 示例: “名單核對不仔細,導緻幾名重要人員被漏脫。” / “嚴密監控之下,竟有罪犯漏脫。”
    • (文字、内容)脫落缺失: 在文獻、文本或記錄中,指部分内容因抄寫、印刷或保存不當而缺失、脫落。此義項使用相對較少,更常用“脫漏”。
      • 示例: “古籍在流傳過程中,部分章節文字漏脫,難以複原。”(此用法需結合語境判斷,有時與“脫漏”通用)(參考:《漢語大詞典》(普及本),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用法與語境:

    • 常用領域: 常用于行政管理、司法、安保、統計、文檔處理等需要嚴謹記錄、管控或審查的語境。
    • 詞性: 動詞。
    • 感情色彩: 中性偏消極,通常指一種不應發生的失誤或失控狀态。
    • 近義詞: 遺漏、疏漏、脫漏、逃脫、走脫。
    • 反義詞: 包含、囊括、捕獲、控制、記錄在案。
  4. 學術參考(用法示例):

    • 在法學研究中,“漏脫”常用來描述犯罪嫌疑人未被及時抓捕或案件線索未被納入偵查範圍的情況。例如:“偵查初期因信息不暢,導緻關鍵嫌疑人漏脫,延誤了破案時機。” (參考:張明楷《刑法學》相關論述,法律出版社 - 注:此為代表性著作,具體頁碼需根據實際引用确定
    • 在曆史文獻學中,會關注文本在傳抄刊刻過程中的“漏脫”現象。例如:“該版本相較于宋刻本,存在多處文字漏脫訛誤。” (參考:黃永年《古籍版本學》相關章節,江蘇教育出版社)

“漏脫”一詞的核心在于強調因疏忽、遺漏或管控失效而導緻的人或事物脫離既定範圍、約束或記錄的狀态。它廣泛應用于需要精确管理和記錄的領域,并常帶有因失誤造成不良後果的意味。其構成語素“漏”與“脫”的意義融合清晰地體現了這一核心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漏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遺漏;脫落

指事物或文字因疏忽、不完整而出現缺失。常見于文獻記載或文書處理場景。

二、脫逃;逃亡

指人或事物脫離原有狀态,多用于描述逃逸行為。


該詞既可描述客觀的缺失現象,也可指主觀的逃離行為,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南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推案準拜認寶尺八校坌集廛野逞怪披奇楮知白達知登閑蹬足斷菑遁迹方外兒女之債富商根絆回睹繭蔔椒宮鲛女接獲解衣包火金镳玉絡集鎮具考抗音苦惱蠟帛書龍辀明俊木禺馬南北書派南京大學粘結潛流七政宂職善佞省氣繩直審量沈墨實柴識相首道受教水門汀輸納説長話短肅順撻末王統婉畫未若五馬六猴顯民獻替消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