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遺漏;脫落。《後漢書·獨行傳序》:“庶備諸闕文,紀志漏脫雲爾。”《南史·吳喜傳》:“ 演之 嘗作讓表,未奏失本, 喜 經一見即寫,無所漏脫。”
(2).脫逃;逃亡。《三國志·蜀志·呂乂傳》:“ 乂 到官,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初刻拍案驚奇》卷六:“不殺盡此輩,何以為人!但隻是既不曉得其人,若不精細,必有漏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邢子儀》:“ 徐鴻儒 誅後, 楊 幸漏脫,遂挾術以遨。”
“漏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事物或文字因疏忽、不完整而出現缺失。常見于文獻記載或文書處理場景。
指人或事物脫離原有狀态,多用于描述逃逸行為。
該詞既可描述客觀的缺失現象,也可指主觀的逃離行為,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南史》等文獻。
漏脫(lòu tuō)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作名詞時,指的是因為疏忽或不慎而遺漏或失落某物的情況。作動詞時,指的是某物從容器或包裹中洩漏出來,揭示内部的情況。
漏脫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氵(水部)和⺮(竹部)。其中,氵部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水”的含義;⺮部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竹”的含義。漏字的總筆畫數為13。
漏脫這個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的《說文解字》,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繁體字裡,漏脫的寫法為「漏掉」或「漏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漏脫的形狀稍有不同。古代的寫法,漏字的上面多用水部的象形表示,下面用竹部的部首。整個字形更為繁複,形象地表現了液體從容器中洩漏的形态。現代漢字簡化之後,字形得到了簡化和統一。
1. 他在整理文件的時候漏脫了一份重要的合同。
2. 酒杯傾斜,紅酒從杯口漏脫出來,流過白紙。
組詞:漏風、漏電、遺漏、脫貨
近義詞:遺失、失落、溢出
反義詞:完整、保存、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