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皇帝賜予大臣的尺子。寓治事務求公平合理之意。 唐 張九齡 《謝賜尺詩狀》:“ 高力士 宣敕,賜臣等禦製詩并寶尺……伏見宸衷,竊謝良工,徒秉刀尺,終期死力,取配鈞衡。” 唐 陸複禮 《試中和節诏賜公卿尺詩》:“皇恩貞百度,寶尺賜羣公,欲使方隅法,還令規矩同。”
寶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複合詞,本義指代珍貴的測量工具,尤指古代用于禮儀或權威象征的玉制尺具。《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珍美的尺”,強調其材質與功能的特殊性。在引申層面,“寶尺”常隱喻法度或标準,如《禮記·月令》中“同律度量衡”的記載,即暗合“寶尺”作為社會規範載體的内涵。
從文化象征看,唐代詩人獨孤绶《投珠于泉賦》有“寶尺應泉”之句,将寶尺與天地靈氣的感應相聯繫,賦予其溝通人神的神秘屬性。明清時期,宮廷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玉圭尺(又稱“圭臬”),更将寶尺的權威性提升至“天子量度天地”的禮制高度。
文獻學角度,《四庫全書》子部典籍多次提及“寶尺”作為古代天文測量的精密儀器,印證其在科技史中的重要地位。現代考古發現如海昏侯墓出土的錯金銅尺,則為該詞的物質形态提供了實證依據。
“寶尺”一詞的含義可以從曆史背景和現代引申兩個層面解釋:
本義
指唐代皇帝賜予大臣的特制尺子,象征治國需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例如唐玄宗曾通過高力士向張九齡等重臣賜禦制詩及寶尺,陸複禮詩中“寶尺賜群公,欲使方隅法”也印證了這一儀式的政治寓意。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珍貴的衡量标準或準則,尤其用于形容對自身或他人要求嚴格的情況。例如“他以古籍真迹為寶尺,鑒定書畫極為嚴苛”。
補充說明:
百獸不愛錢操張笞鞭蚩蚩者綢缪帷帳傳頌春牛圖處暑慈臨禱禳大做文章燈絲點一點二伏維尚飨父析子荷各半根熟刮痧規迹圭臬蠱師汗泚狠闇合浦珠還懷寄戒饬借倩解折借條嗟籲靖端赆資饑穰龛翦吭臆廓然沒可奈何幕府制度孽根女流之輩欠款籤省齊赫特栖貧鋭角喪命仕林食牌孀寡庶男送盤太龢天工人代梯度漙漙五花官诰詳核笑靥兒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