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漏脱的意思、漏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漏脱的解释

(1).遗漏;脱落。《后汉书·独行传序》:“庶备诸闕文,纪志漏脱云尔。”《南史·吴喜传》:“ 演之 尝作让表,未奏失本, 喜 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

(2).脱逃;逃亡。《三国志·蜀志·吕乂传》:“ 乂 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餘口。”《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不杀尽此辈,何以为人!但只是既不晓得其人,若不精细,必有漏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邢子仪》:“ 徐鸿儒 诛后, 杨 幸漏脱,遂挟术以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漏脱”的汉语词典释义

“漏脱”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漏”和“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疏忽、遗漏或未能完全控制而导致的人或事物脱离应有的范围、约束或记录。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分字释义与构词基础:

    • 漏 (lòu): 本义指液体或物体从孔隙中渗出或滴下(如“漏水”)。引申为遗漏、疏失(如“漏掉名单上的人”)或泄露(如“走漏风声”)。(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脱 (tuō): 本义指肉去皮骨。引申为离开、脱离(如“脱险”、“脱离组织”)或遗漏、脱落(如“脱漏一字”)。(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因此,“漏脱”结合了“漏”的“遗漏、失控”义和“脱”的“脱离、脱落”义,强调因疏忽或管控不力而产生的脱离结果。
  2. 整体词义详解:

    • 因疏忽而遗漏或脱离: 指本应包含在内、受到控制或记录在案的人或事物,由于管理不善、检查不周、记录失误等原因而被遗漏、逃脱或未被纳入。这是最常见和最核心的含义。
      • 示例: “名单核对不仔细,导致几名重要人员被漏脱。” / “严密监控之下,竟有罪犯漏脱。”
    • (文字、内容)脱落缺失: 在文献、文本或记录中,指部分内容因抄写、印刷或保存不当而缺失、脱落。此义项使用相对较少,更常用“脱漏”。
      • 示例: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部分章节文字漏脱,难以复原。”(此用法需结合语境判断,有时与“脱漏”通用)(参考:《汉语大词典》(普及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用法与语境:

    • 常用领域: 常用于行政管理、司法、安保、统计、文档处理等需要严谨记录、管控或审查的语境。
    • 词性: 动词。
    • 感情色彩: 中性偏消极,通常指一种不应发生的失误或失控状态。
    • 近义词: 遗漏、疏漏、脱漏、逃脱、走脱。
    • 反义词: 包含、囊括、捕获、控制、记录在案。
  4. 学术参考(用法示例):

    • 在法学研究中,“漏脱”常用来描述犯罪嫌疑人未被及时抓捕或案件线索未被纳入侦查范围的情况。例如:“侦查初期因信息不畅,导致关键嫌疑人漏脱,延误了破案时机。” (参考:张明楷《刑法学》相关论述,法律出版社 - 注:此为代表性著作,具体页码需根据实际引用确定
    • 在历史文献学中,会关注文本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的“漏脱”现象。例如:“该版本相较于宋刻本,存在多处文字漏脱讹误。” (参考:黄永年《古籍版本学》相关章节,江苏教育出版社)

“漏脱”一词的核心在于强调因疏忽、遗漏或管控失效而导致的人或事物脱离既定范围、约束或记录的状态。它广泛应用于需要精确管理和记录的领域,并常带有因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意味。其构成语素“漏”与“脱”的意义融合清晰地体现了这一核心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漏脱”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遗漏;脱落

指事物或文字因疏忽、不完整而出现缺失。常见于文献记载或文书处理场景。

二、脱逃;逃亡

指人或事物脱离原有状态,多用于描述逃逸行为。


该词既可描述客观的缺失现象,也可指主观的逃离行为,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南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转报录鞭爆变见毕昴才短气粗操纵岑石茶晶冲决穿衣镜寸脉答赋淡灾淀粉點募调豫斗船访引樊篱菲林告诵挂席古懽诡形奇制海瑞罢官合元音宏伟壮观会法护林翦径纪录决嫌款延酷评老公嘴儿凌谇鹿迒蔑如募集偏重谴祟青山不老趋赴上层社会盛仪时弊施爵螫口实质守先待后双莲铁门限笔通堙外孙女忘记下船侠节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