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遗漏;脱落。《后汉书·独行传序》:“庶备诸闕文,纪志漏脱云尔。”《南史·吴喜传》:“ 演之 尝作让表,未奏失本, 喜 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
(2).脱逃;逃亡。《三国志·蜀志·吕乂传》:“ 乂 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餘口。”《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不杀尽此辈,何以为人!但只是既不晓得其人,若不精细,必有漏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邢子仪》:“ 徐鸿儒 诛后, 杨 幸漏脱,遂挟术以遨。”
“漏脱”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事物或文字因疏忽、不完整而出现缺失。常见于文献记载或文书处理场景。
指人或事物脱离原有状态,多用于描述逃逸行为。
该词既可描述客观的缺失现象,也可指主观的逃离行为,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南史》等文献。
漏脱(lòu tuō)是一个汉语词汇,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指的是因为疏忽或不慎而遗漏或失落某物的情况。作动词时,指的是某物从容器或包裹中泄漏出来,揭示内部的情况。
漏脱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氵(水部)和⺮(竹部)。其中,氵部作为左边的部首,表示“水”的含义;⺮部作为右边的部首,表示“竹”的含义。漏字的总笔画数为13。
漏脱这个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繁体字里,漏脱的写法为「漏掉」或「漏落」。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漏脱的形状稍有不同。古代的写法,漏字的上面多用水部的象形表示,下面用竹部的部首。整个字形更为繁复,形象地表现了液体从容器中泄漏的形态。现代汉字简化之后,字形得到了简化和统一。
1. 他在整理文件的时候漏脱了一份重要的合同。
2. 酒杯倾斜,红酒从杯口漏脱出来,流过白纸。
组词:漏风、漏电、遗漏、脱货
近义词:遗失、失落、溢出
反义词:完整、保存、保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