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菑的意思、斷菑的詳細解釋
斷菑的解釋
見“ 斷葘 ”。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菑的解釋 菑 ī 初耕的田地。 開荒:“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 姓。 菑 ì 插入:樹立:“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 枯死而未倒的樹:“周公之狀,身如斷菑。” 車輻插入毂中的部分。 矮牆。 剖析。
網絡擴展解釋
“斷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讀音與結構
- 拼音:duàn zī();部分資料中“菑”也讀作zì,指枯死的樹。
- 結構:斷(左右結構)+ 菑(上下結構)。
2.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枯折的樹幹。
- 引申義:形容人駝背、枯瘦的體态。如《荀子·非相》中描述周公“身如斷菑”,比喻其身形佝偻如枯木。
3.文獻出處
- 主要見于《荀子》,其中“周公之狀,身如斷菑”是經典用例,王先謙在《集解》中進一步解釋為“木立而死曰菑”,強調枯木直立不倒的形态。
4.字形與字義拓展
- “菑”字本身多義:讀zī時指初耕的田地;讀zì時指枯樹;讀zāi則同“災”。在“斷菑”中取“枯樹”義。
“斷菑”是古漢語中兼具形象與比喻的詞彙,既描述自然物象,也用于刻畫人物體态。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尤其需注意“菑”的讀音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菑》一詞的意思是指作物長勢不好或豐收不如預期的情況。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斷”和“菑”,其中,“斷”部的筆畫數為四畫,“菑”部的筆畫數為十畫。
來源方面,《斷菑》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樂肆》中,用以描述田地因災害、蟲害等原因而導緻農作物減産或歉收的情況。在這個詞中,斷指的是減少、中斷的意思,而菑指的是農作物。
《斷菑》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斷菑》一詞的基本構造和意思并未改變。
以下是《斷菑》的幾個例句:
1. 今年的幹旱導緻莊稼長得很不好,農民們面臨着斷菑的風險。
2. 蟲害的侵襲使得這片田地遭受了嚴重的斷菑。
3. 年年斷菑,農民的收入一直很困難。
與《斷菑》相關的組詞有:斷收、斷糧、斷崖、菑川等。
與《斷菑》近義的詞彙有:歉收、減産、農作不好等。
與《斷菑》反義的詞彙有:豐收、豐産、農作豐美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