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的别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蛺蝶,一名野蛾, 江 東呼為撻末,色白背青者是也。” 元 薩都剌 《快雪軒》詩:“門外青山不得青,刮地東風翻撻末。”
“撻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基本解釋
“撻末”是蝴蝶的别稱,尤其指顔色為“白背青”的蛱蝶。這一用法源自古代方言,如晉代崔豹《古今注·魚蟲》記載:“蛺蝶,一名野蛾,江東呼為撻末”。
文學引用
元代詩人薩都剌在《快雪軒》中寫道:“刮地東風翻撻末”,以“撻末”代指蝴蝶,形容春風中蝶舞的景象。
部分資料(如)提到“撻末”為成語,解釋為“事情的末尾或最後階段”,其中“撻”意為“打擊”,“末”指“結尾”。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廣泛文獻,可能為現代誤傳或小衆解讀,需謹慎參考。
如需查看更多來源,可參考《古今注》或相關詩詞解析。
撻末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擊打、鞭打的末端。這個詞常用來形容鞭子、棍棒或類似物品的末端,用于打擊或體罰。
撻(tà)的部首是扌(手),總共有9個筆畫;末(mò)的部首是木,總共有6個筆畫。
撻末一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在古代的文字中主要指的是鞭打的末端。隨着時代的演變,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表示擊打的末端,用于形容其他物品的末梢。
在繁體字中,撻末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撻末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撻的古代寫法為「撻」,表示用手擊打;末的古代寫法為「暮」,表示樹木的末梢。兩個字合在一起構成了「撻暮」,表示擊打的末梢。
1. 他用鞭子的撻末抽打着馬匹,讓它們加快速度。
2. 在古代,撻末常常被用來對罪犯進行體罰。
1. 鞭撻:指用鞭子擊打,進行體罰。
2. 末梢:表示物體的末端或邊緣部分。
3. 冷酷無情:形容态度殘酷,沒有一絲溫柔和同情。
1. 末端:指物體的末尾部分。
2. 末梢:表示物體的末端或邊緣部分。
1. 起始:指物體的開頭或開始的部分。
2. 頭部:表示物體的頂端或開頭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