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ry friendly] 指兩人意氣相投,交往密切友好
語出《莊子·大宗師》:“﹝ 子祀 、 子輿 、 子犂 、 子來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後遂以謂彼此志同道合,交誼深厚。 南朝 梁 沉約 《七賢論》:“ 山 王 二公悅風而至,相與莫逆。” 宋 陳師道 《送秦觏》詩之二:“結友真莫逆,論才有不如。”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一:“餘同裡閈之友號稱莫逆者,不過三四人,皆當世知名士。” 茅盾 《幻滅》二:“所以在中學時代, 靜 和 慧 最稱莫逆,但也最會嘔氣吵嘴。”
“莫逆”是漢語中描述深厚友誼的經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朋友間思想契合、毫無隔閡的情感狀态。從漢語構詞法分析,“莫”表示否定(沒有),"逆"本義為抵觸,《說文解字》釋“逆”為“迎也”,後引申為違逆之意。二字組合構成“沒有違逆”的深層語義。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此處通過子祀、子輿等四位哲人的交往,确立“莫逆之交”作為理想友情的範式。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解:“莫逆者,無所違逆,猶言同志也”,進一步強化了該詞志同道合的特質。
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的釋義中,“莫逆”被定義為“彼此志趣相投,交誼深厚”,強調雙向的情感認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特别指出其書面語屬性,常見于“莫逆之交”“莫逆于心”等固定搭配。值得注意的是,《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在詞條中收錄了該詞從先秦到明清的文學用例,包括《北史·司馬膺之傳》和《醒世恒言》等典籍中的實際運用。
“莫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誼或默契。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文記載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意為彼此心意相通,毫無抵觸,後成為形容志同道合之友的典故。
字面解析
常見搭配:
詞性:
可作形容詞(如“莫逆的情誼”)或名詞(如“結為莫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半歇襒裂孛星殘賊叉港超俗絕世趁趁摸摸塵言刺史刺竹多才多藝訪聞分宵附舟隔欄怪物相盥澡規方珪甑孩嬰寒澀豪奪回戈火耗交午柱角箫巨苽鈞天曲看財童子抗偶赉恤賴債隆率緑扇馬角烏白馬來西亞蠻來生作鳴珂锵玉密契念青唐古拉山平易近民破琴絶弦普存欽謀啓問麴監渠椀折錢賒頭師楷詩偶霜井歲口夙沙天成地平同心結退涼塗路威臨骁騎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