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辯駁、問難。辨,通“ 辯 ”。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溪漁子》:“辨難上下古今事,折衷損益,根據理道。” ********* 《駁<保皇報>》:“乃彼既知為美政,而又認為最終之結果,胡為如此矯強支離,多端辨難也?” 魯迅 《集外集·渡河與引路》:“至于辨難駁诘,更可一筆勾消。”
辨難(biàn nà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學術讨論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辨析與诘問展開深度論辯。根據權威辭書釋義及文獻用例,可作如下分述:
辨析诘問
指對疑難問題或不同觀點進行條分縷析的辯論與質詢。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24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漢語大詞典》線上閱讀(需訂閱訪問)
辯駁論難
強調通過邏輯論證反駁對方觀點,屬古代學術争鳴的常見形式。
來源: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532617477。
《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者須是切己……不可專靠師友辨難而得。”
此例中“辨難”指師徒間對學問的辯析诘問,體現學術探讨的互動性。
來源: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整理本。
二字組合凸顯思辨性對抗的學術場景,多見于古代哲學、經學讨論。
今多用于描述學術研讨、哲學辯論或司法質證中嚴謹的邏輯交鋒,如:
“雙方就倫理議題展開多輪辨難,深化了問題認知。”
注:古籍中“辨”常與“辯”通用,故“辨難”亦作“辯難”(如《宋史·道學傳》),二者義同。
“辨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辯駁與問難(更常見)
辨别困難(較少見)
補充說明:
暗箱白雞年拔濟半數變産伯牙弦哺啜瀍澗辏隊玳瑁筵黨見兌付防盜偾發鋒犯風眩風雲變色負鬥涪翁乖人官才孤星慧明回員弧圈球礛諸進退存亡巨款铠馬戡戮孔雀女匡困匡山臉小麥飯豆羹沒頭沒臉明綸幕殿能底狃狎潛消切勿犬儒熱碌碌瑞鳥生肉枯骨使臂使指使貪使愚書名號送尾送遺擡愛堂隍同揆聞風遠揚無着郵件下蔡響抃香片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