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19世紀末心理學獨立成為一門科學後出現的第一個心理學派别,與“機能心理學”相對立。主要流行于德、美兩國。代表人物有馮特、鐵欽納。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用實驗内省法來研究意識的内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結合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構造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早期的重要流派,其核心觀點和研究方法對現代心理學産生了深遠影響。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構造心理學(Structural Psychology)是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後出現的首個學派,由馮特奠基、鐵欽納正式創立。它與機能心理學對立,主張通過分析意識的結構來理解心理現象。
研究對象與方法
核心理論
影響與局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學派與其他流派的差異(如機能主義),可參考來源中的MBA智庫百科或高頓教育資料。
構造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思維、知覺和行為等心理過程的學科。它關注個體是如何處理信息、組織和重構認知結構,以及如何建立對外界的理解和知覺。
構造心理學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心”,其中“讠”是“言”的變體,表示與語言和思維相關的事物;“心”則表示與心理和情感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為15畫。
構造心理學一詞最早由來自德國的心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在19世紀末提出。後來,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迪威爾在20世紀初将該學科發展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并對其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構造心理學的繁體字為「構造心理學」。
在古代,構造心理學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其中的“構”字使用了“木”作為構件,表示建構和組織。心”字則與現代一樣,表示心理和情感。
1. 構造心理學研究人類是如何通過信息加工和認知重組來理解世界。
2. 構造心理學揭示了人類思維是如何構建認知結構和解決問題的。
3. 構造心理學的發展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決策過程。
1. 構造主義: 一種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通過構建和解釋個體和社會現實來理解世界。
2. 心理學:研究人類心理過程和行為的科學學科。
3. 知覺:人類接收、選擇、組織和解釋信息的過程。
近義詞: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
反義詞:行為主義、行為心理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