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行的意思、獨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行的解釋

(1) [solitary]∶一個人走路

踽踽獨行

(2) [practise his path independently]∶堅持按自己的主張做

獨行其是

詳細解釋

(1).一人行路;獨自行走。《莊子·盜跖》:“内周樓疏,外不敢獨行,可謂畏矣!”《史記·陳丞相世家》:“渡 河 ,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将,要中當有金玉寶器,目之,欲殺 平 。”《法苑珠林》卷十:“ 舍利弗 獨行乞食,婆羅門見而問言:‘尊者獨行無沙彌耶?’” 清 金人瑞 《送維茨公晉秋日渡江之金陵》詩之十:“我或讀經罷,獨行觀水痕。”

(2).專意實行;獨自實行或行事。《易·晉》:“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無咎,未受命也。” 孔穎達 疏:“獨猶專也,言進與退專行其正也。”《孟子·滕文公下》:“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韓非子·忠孝》:“王者獨行謂之王,是以三王不務離合而正,五霸不待從橫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3).謂獨斷專行。 清 恽敬 《新東門漕倉記》:“嗚呼,此郡縣長吏所以嚣然獨行其意于上而民終不可治也已!”

(4).單獨行時;單獨流行。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其文為不刊之言,著将來之法,故能彌歷千載,而其書獨行。”《文獻通考·經籍二》:“自 晉 之後, 弼 學獨行,遂傳至今。”

(5).謂軍隊如入無人之境,沒有阻擋。《管子·七法》:“故蚤知敵人如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匱。”《管子·七法》:“有雷電之戰,故能獨行而無敵矣!”

(6).謂節操高尚,不隨俗浮沉。《禮記·儒行》:“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舊唐書·隱逸傳序》:“而 遊巖 、 德義 之徒,所高者獨行。” 章炳麟 《謝本師》:“先生為人豈弟,不好聲色,而餘喜獨行赴淵之士。”

(7).指故為标新立異的行為。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銘》:“公所設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為獨行異言,以峙聲名。”

(8).馬兜鈴的根。有香氣。中醫入藥。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二》:“馬兜零之根,乃是獨行。”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馬兜鈴》:“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氣,故有獨行、木香之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獨行是現代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行為方式維度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界定為"單獨行走或單獨行動",如《詩經·唐風》"獨行踽踽"的原始語境即描繪孤獨行走的狀态。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常引申為不依賴他人的獨立行為模式,例如"獨行俠"的構詞即體現此意涵。

二、品格操守維度 《漢語大詞典》着重強調"專意踐行某種準則"的深層語義,《莊子·盜跖》"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的典故即展現古代士人堅守節操的獨行精神。此義項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得到系統性記載,特指"特立獨行、不隨流俗"的道德品格。

古漢語文獻中該詞存在詞性轉換現象,《中華經典古籍庫》收錄的《周易·姤卦》"獨行願也"即作動詞使用,而《論語注疏》"獨行不懼"則呈現形容詞用法,這種語法彈性使詞義更具包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獨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多個權威來源:

一、基本含義

指獨自行動,不依賴他人幫助或陪伴,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例如“踽踽獨行”形容孤獨行走的狀态。

二、詳細解釋

  1. 獨自行走
    字面指單獨行動,如《莊子·盜跖》中“外不敢獨行”描述因畏懼而不敢單獨外出;《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獨行時被懷疑攜帶財寶。

  2. 堅持主張
    儒家語境中,指矢志不渝地踐行仁義之道。《易·晉》提到“獨行正也”,孟子主張“不得志則獨行其道”,荀子進一步發展為治國理念。

  3. 獨斷專行
    含貶義,指不顧他人意見行事。如清代恽敬批評“郡縣長吏嚣然獨行其意”導緻民不可治。

  4. 獨特操守
    作名詞時,指特立獨行的品格,如“特立獨行”形容堅守個人原則。

三、使用場景

四、總結

“獨行”既有物理層面的單獨行動,也包含精神層面的獨立與堅持,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在傳統文化中,它常被賦予修身治國的高尚意義,而現代用法更側重個體選擇與孤獨狀态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半桌爆栗子博涉不順氣黪淡成式祠祭簇辇挫衄丁頭芳規房祀腓辟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貴邸郭郛還租耗廢鶴嘴瓶花綱皇輿驩欣忽兒蹇蹷燋黃岕茗金彈精勁鯨鵬擊石拊石倔彊據式控遏匡國夔臯盔纓棱坎遼邊燎竈臨長慢官面方如田密矢末末嶭嶭青竿傾盡慶澤軟柔色若死灰聖木事業心束檢私底下田莊蹄窪歪撇哇啦,哇喇物事下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