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之匪躬的意思、蹇之匪躬的詳細解釋
蹇之匪躬的解釋
見“ 蹇蹇匪躬 ”。
詞語分解
- 蹇的解釋 蹇 ǎ 跛,行走困難:蹇足。蹇步。 遲鈍,不順利:蹇澀。蹇滞。蹇拙。蹇運。時乖命蹇。 傲慢。 窮困。 驽馬,亦指驢。 文言語助詞:蹇誰留兮中洲? 姓。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匪躬的解釋 謂忠心耿耿,不顧自身。《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孔穎達 疏:“盡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故曰:匪躬之故。”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是以 比幹 匪躬而剖心於精忠, 田豐 見
網絡擴展解釋
“蹇之匪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為國家和君主忠誠進谏,不顧個人安危。其中“蹇”通“謇”,意為忠誠正直;“匪躬”即“非躬”,表示不因自身利益而行動。
- 近義詞:蹇蹇匪躬、蹇谔匪躬。
2.出處與典故
- 源自《周易·蹇卦》六二爻辭:“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意為臣子屢屢直言進谏,并非為了自身,而是為了君主和國家。
- 清代錢謙益在《匪齋記》中引用此句,進一步闡釋其忠直精神。
3.結構與用法
- 拼音:jiǎn zhī fěi gōng(注:部分資料中“匪”讀作“fěi”而非“fēi”)。
- 語法功能: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定語,屬聯合式成語。
- 感情色彩:中性,強調忠直而非褒貶。
4.擴展說明
- “蹇”本義為跛足或困頓,但在此成語中借作“謇”,體現正直敢言;“匪躬”則凸顯舍己為公的精神。
- 該成語常用于描述曆史中敢于直谏的忠臣,如魏徵、比幹等人物形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易》原文或清代相關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蹇之匪躬》的意思
《蹇之匪躬》是由兩個成語組合而成的短語,其中,“蹇”指行動不便,“匪”表示不,而“躬”表示身體。整個短語的意思是指身體行動不便。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蹇之匪躬》的拆分部首是足(行)、匕(匪)、身(躬),其中足為4畫,匕為2畫,身為7畫,總計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蹇之匪躬》出自《詩經》中的《牧民之什·蹇之匪躬》。在此篇中,蹇之匪躬是指作為一個牧民,既要自己動手勞動,同時還要服從于上級的指揮。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躣之非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蹇之匪躬」的寫法是「蹇之匪躳」,其中「躳」是以心為部首,意為胸部、胸腔。
例句
他年老體衰,腿腳不便,已經蹇之匪躬。
雖然身體不好,他依然努力工作,沒有蹇之匪躬。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蹇步(行動不便)、匪夷所思(不可思議)、躬行(親自執行)。
近義詞:行動不便、遲緩、癱瘓。
反義詞:行動自如、靈活、活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