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鳸的别名。 五代 丘光庭 《兼明書·爾雅·桑鳸竊脂》:“《釋鳥》雲:‘桑鳸竊脂。’竊脂者,淺白色也。今三四月間採桑之時,有小鳥灰色,眼下正白,俗呼白鵊鳥是也。以其採桑時來,故謂之桑鳸。”
白鵊鳥(拼音:bái jiá niǎo)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桑鳸(一種鳥類)的别名。該名稱源自五代時期文獻記載,因這種鳥常在桑樹采桑季節(三四月間)活動而得名。
2. 形态特征與習性
根據古籍描述,白鵊鳥外觀呈灰色,眼部下方有明顯白色斑塊,體型較小,飛行時翅膀寬大且無聲。其活動與桑樹生長周期相關,可能以桑園環境為栖息地。
3. 比喻義與引申用法
在文學語境中,白鵊鳥因飛行無聲的特性,常被用來象征悄然無聲的離去,例如形容人低調離開某地或結束某段關系。這種用法多見于古典詩文或寓言故事。
4.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核心語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可能指向鳥類本身或引申的比喻義。
白鵊鳥既有生物學特指(桑鳸),又承載文化隱喻(無聲離别),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含義。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兼明書》《爾雅》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