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地險阻;地面險阻。《易·坎》:“《彖》曰: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 孔穎達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為險也。”《宋書·禮志三》:“地險俗殊,民望絶塞,以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黃景仁 《鄧家墳寫望》詩:“方今萬裡一,地險安足論!”
(2).指險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汾水》:“上戴山阜,下臨絶澗,俗謂之為‘ 魯般橋 ’,蓋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險也。” 唐 李商隱 《南朝》詩:“地險悠悠天險長, 金陵 王氣應瑤光。” 清 黃遵憲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肅公祠》詩:“天驕橫肆地險失,坐令蚍蟻鹹無援。”
“地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自然地理的險阻
指大地或地面上的險要地形,如山川、丘陵等自然屏障。該釋義源于《易經·坎卦》的彖辭:“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地以山川丘陵而為險”,強調自然地形對人類活動的阻礙作用。
戰略上的險要之地
指軍事或政治意義上的關鍵要地,例如關隘、城池等。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經注·汾水》中提到“魯般橋”為“通古之津隘”,屬于“地險”;唐代李商隱的《南朝》詩中也以“地險悠悠天險長”形容金陵(今南京)的地理優勢。
軍事意義
曆史上許多政權依托“地險”建立防禦體系,例如函谷關(秦)、劍門關(蜀)等。宋代文獻曾“地險可恃以立國”,如蜀地憑借劍門、瞿塘之險長期割據。
文學意象
清代黃景仁在《鄧家墳寫望》中寫道“地險安足論”,以地理險阻反襯時代變遷的必然性。
“地險”既指自然地形本身的險峻,也衍生為對戰略要地的描述,常見于古籍和詩詞中。其核心是通過地理條件反映人類對環境的利用與認知。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水經注》《宋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