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鲛绡。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南海有龍綃宮, 泉先 織綃之處。” 唐 韋應物 《鼋頭山神女歌》:“陰深靈氣靜凝美,的礫龍綃雜瓊珮。” 清 陳維崧 《女冠子·本事》詞:“始青天上,小織龍綃幾兩。”參見“ 鮫綃 ”。
(2).比喻薄如鲛绡之物。 閩 徐夤 《荔枝》詩之一:“龍綃殼綻紅紋粟,魚目珠涵白膜漿。”按,據《本草綱目·果三·荔枝》,荔枝殼有皺紋如羅。 宋 辛棄疾 《瑞鶴仙·賦梅》詞:“玉肌瘦弱,更重重,龍綃襯着。”按,此指梅花的花瓣。
“龍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代鲛绡
即傳說中南海鲛人(神話中的水居人魚)所織的輕紗類絲織品,質地極薄且珍貴。例如南朝《述異記》記載“南海有龍綃宮,泉先(鲛人)織綃之處”。
比喻輕薄之物
用于形容如鲛绡般纖薄的事物,例如:
該詞常見于詩詞中,通過“龍”的神話色彩與“绡”的輕盈特質,營造出神秘、唯美的意境,如描繪仙境織物、自然景物或女性衣飾的飄逸感。
補充說明:部分資料提到“龍绡”為成語,但主流文獻中更傾向将其視為普通名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龍绡(lóng xiā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龍的衣裳或龍的披飾。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因此龍绡也帶有吉利、祥和的含義。
龍绡的部首是龍(lóng),它位于上部,代表這個詞與龍相關。龍绡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龍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在古代,人們相信龍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具有特殊的力量和能量。因此,他們用龍绡來裝飾祭壇、宮殿和重要場合,以表達對龍的崇拜和求神的心理。如今,龍绡已被用于稱呼華麗的裝飾品或用來形容瑰麗的衣服。
繁體字“龍綃”是龍绡的另一種寫法,繁體字在港澳台地區仍比較常用。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别,龍绡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龍綃”。這種寫法更接近其繁體字形式。
1. 她身穿一襲華麗的龍绡,顯得威風凜凜。
2. 這幅畫中描繪了一條騰躍的龍,龍绡飄蕩在它的周圍。
1. 龍袍(lóng páo):指龍的衣袍,古代帝王常用的裝束。
2. 雲绡(yún xiāo):指雲朵般輕盈美麗的衣綢。
華麗、華美、絢麗、瑰麗。
樸實、簡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