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訴的意思、誣訴的詳細解釋
誣訴的解釋
亦作“ 誣愬 ”。誣告。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四》:“公卿議以 延壽 前既無狀,又誣訴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宋史·儒林傳七·程迥》:“ 貴溪 民僞作 吳漸 名,誣愬縣令 石邦彥 。 迥 言匿名書不當受,轉運使不謂然,遂興大獄,瘐死者十有四人。” 清 梅曾亮 《戶部郎中湯君墓志銘》:“ 姚石甫 以 臺灣道 創 英 夷,受誣訴,事白出獄。”
詞語分解
- 誣的解釋 誣 (誣) ū 人沒有做壞事,硬說他做了壞事;把沒有的事說成有:誣蔑。誣賴。誣陷。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訴的解釋 訴 (訴) ù 叙述,傾吐:告訴。訴苦。訴願。訴衷情。傾訴。 控告:訴訟。控訴。上訴。申訴。敗訴。撤訴。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誣訴"是一個法律術語,指行為人故意捏造、虛構事實或情節,向司法機關或其他有權機關提出虛假的控告、檢舉或訴訟的行為。其核心在于行為人的主觀惡意和客觀上的虛構事實,意圖使他人受到不應有的法律追究或損害其合法權益。
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
- 捏造事實: 這是"誣訴"最本質的特征。行為人陳述或提交的所謂"事實"或"證據"是憑空編造、歪曲篡改或惡意誇大的,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
- 惡意控告/訴訟: 行為人基于捏造的事實,主動向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紀檢監察機關等有處理權的機構提出控告、檢舉、起訴或申訴。
- 意圖陷害/損害: 行為人實施誣訴行為的目的,通常是為了使被誣告者(個人或單位)受到刑事處罰、行政處罰、紀律處分、名譽損害、經濟損失或其他不利後果。
-
構成要素:
- 主觀故意: 行為人必須明知自己陳述的事實是虛假的,并且具有陷害他人或達到其他非法目的的意圖。過失或誤告不構成誣訴。
- 客觀行為: 行為人實施了向有關機關告發、提起訴訟等具體行為。
- 虛構内容: 告發或訴訟所依據的主要事實或關鍵情節是捏造的。
- 指向特定對象: 誣告行為通常針對特定的人或單位。
-
法律性質與後果:
- 違法行為: 誣訴是嚴重的違法行為,破壞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和行政管理秩序,浪費了公共資源。
- 侵權責任: 誣訴行為侵害了被誣告者的名譽權、人身自由權、財産權等合法權益,被誣告者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誣告者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 刑事責任: 情節嚴重的誣告行為可能構成犯罪。中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專門規定了誣告陷害罪: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此罪的,從重處罰。此外,在訴訟過程中作虛假陳述、僞造證據等行為,也可能觸犯僞證罪、妨害作證罪等其他罪名。
- 司法應對: 司法機關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存在誣告陷害行為的,會依法駁回起訴或訴訟請求,并對誣告者進行訓誡、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錯告/誤告: 指行為人由于對情況了解不全面或認識錯誤而進行了不符合事實的告發。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陷害他人的故意,因此不構成誣告。
- 檢舉失實: 指檢舉人反映的情況與事實有出入,但并非故意捏造,通常也不具有陷害他人的惡意。
- 诽謗: 指捏造并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主要發生在私人場合或公共空間,不一定涉及向國家機關告發或提起訴訟。
"誣訴"即誣告陷害性質的訴訟或控告,特指行為人出于惡意,故意虛構事實向有權機關告發或提起訴訟,意圖使他人遭受法律追究或權益受損的行為。它是一種破壞司法公正和社會誠信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者将承擔刑事責任,同時需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
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權威線上漢語詞典或法律釋義網頁鍊接,以上解釋基于法律術語的通用定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關于誣告陷害罪的規定進行闡述。建議查閱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或《法學大辭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獲取更詳盡的辭書釋義,或參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司法解釋和相關案例指導。
網絡擴展解釋
“誣訴”是一個法律術語,指通過捏造事實或虛構情節對他人進行虛假控告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誣訴即“誣告”,指在明知不實的情況下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或相關部門控告他人,意圖使其承擔法律責任。其核心特征是主觀惡意與客觀虛假陳述的結合。
-
曆史文獻用例
- 漢代荀悅《漢紀·宣帝紀四》提到官員因誣訴典法大臣被定為“狡猾不道”,說明誣訴在古代已被視為嚴重罪行。
- 《宋史·儒林傳》記載宋代有民衆僞造姓名誣訴縣令,導緻多人冤死,反映誣訴對司法公正的破壞性。
-
法律後果
誣訴行為可能觸犯誣告陷害罪。例如清代《戶部郎中湯君墓志銘》中記載官員因誣訴蒙冤,後經查證才得以昭雪,凸顯誣訴對個人聲譽和社會秩序的危害。
-
補充說明
需注意與“誣訟”區别:誣訟側重無中生有的訴訟行為,而誣訴特指向司法機關提出虛假控告。兩者均涉及虛假陳述,但適用場景不同。
如需了解具體法律條文或曆史案例細節,可參考《刑法》相關條款及《漢紀》《宋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厚痷婪保苗鄙蔽冰魂兵銷革偃鼻珠伯王不迹寵谕吹拉彈唱除免春汛麤迹銼斬雕被雕心鷹爪頂發丁書鬥棋獨坐愁城貳府風信雞符采丐棍乖雜過承汗泚賤視監撰驕婦交路街頭解槖濟急驚馬頸子記要計最隽秀科斷鑛璞柳衢花市鸾封淪放昧幽皿卷情端弱年喪主升秩神經錯亂時陽耍滑頭書序樹葉亡破橡皮樹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