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 barefoot] 赤足步行
免冠徒跣。——《戰國策·魏策》
赤足。《禮記·問喪》:“親始死,雞斯徒跣。” 陳澔 集說:“徒跣,無屨而空跣也。”《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一:“﹝ 鄭仁凱 ﹞遣門夫上樹取其子,門夫脫鞋而緣之, 凱 令奴着鞋而去,門夫竟至徒跣。”《明史·項忠傳》:“馬疲,棄之,徒跣行七晝夜,始達 宣府 。” 章炳麟 《訄書·不加賦難》:“今幾十三萬萬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師之不舉,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徒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徒跣”多用于古文,側重表現赤腳的狀态及背後的情感(如悲痛、請罪)。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典籍原文。
徒跣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具有特定的意義。下面将對徒跣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徒跣的意思是指赤腳行走,不穿鞋襪。表示一個人赤着腳且沒有穿任何鞋子或襪子。這個詞在古代文獻和現代語言中都有所使用。
徒跣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彳”和“足”,其中“彳”部意為“行走”,“足”部意為“腳”。徒跣一共有8畫。
徒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宮廷禮儀和寺廟中,徒跣被用作一種自我謙卑和修行精神的表現,表示人們虛心追求。在現代漢字中,徒跣使用簡體字書寫,沒有繁體字形式。
根據古漢字的記載,徒跣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如“途葸”、“途踔”、“途跹”等。不同的寫法都有類似的音義和意思。
1. 他離開鞋店,徒跣着腳踏上熱沙灘。
2. 在古代的寺廟中,僧侶們常常要徒跣參拜三寶。
1. 徒步:指走路而不坐車或騎車。
2. 跣足:指赤腳行走。
1. 光腳:指赤腳行走。
2. 不穿鞋:表示沒有穿鞋子。
1. 穿鞋:表示穿上了鞋。
2. 穿襪子:指穿上了襪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