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跣的意思、徒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跣的解釋

[go barefoot] 赤足步行

免冠徒跣。——《戰國策·魏策》

詳細解釋

赤足。《禮記·問喪》:“親始死,雞斯徒跣。” 陳澔 集說:“徒跣,無屨而空跣也。”《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一:“﹝ 鄭仁凱 ﹞遣門夫上樹取其子,門夫脫鞋而緣之, 凱 令奴着鞋而去,門夫竟至徒跣。”《明史·項忠傳》:“馬疲,棄之,徒跣行七晝夜,始達 宣府 。” 章炳麟 《訄書·不加賦難》:“今幾十三萬萬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師之不舉,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徒跣,漢語複合詞,由“徒”(空、無)和“跣”(赤腳)組成,字面意為“赤足無履”。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初見秦》:“聞戰,頓足徒跣,犯白刃,蹈爐炭。”其核心含義指不穿鞋襪、赤腳行走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或特殊境遇描寫。

從文化語境分析,徒跣在中國古代具有三重語義分層:

  1. 禮儀表達:在喪禮中,《禮記·問喪》載“親始死……徒跣”,親屬需脫鞋示哀恸。官員請罪時也常“免冠徒跣”,如《戰國策·魏策四》描寫唐雎“徒跣以頭搶地”謝罪。
  2. 生活狀态:指代貧困者無鞋可穿,如《淮南子·齊俗訓》載“貧人冬則羊裘……手足胼胝不居,偏諸衣而不完”的赤足群體。
  3. 精神象征:道家典籍《莊子·山木》以“衣弊履穿”喻超脫外物,後世文人借“徒跣”表達返璞歸真之意。

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徒跣”釋義為“赤足步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補充其特指“行禮或謝罪時的赤足行為”。該詞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與文學創作,如魯迅《故事新編》曾用“徒跣而奔”強化人物倉促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徒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出自《戰國策·魏策》:“免冠徒跣”,描述人摘下帽子、赤足行走的形态。
    • 《清史稿·王均妻湯傳》中“被發徒跣”則描繪了悲痛至極時披頭散發、赤腳奔喪的場景。
  2. 文化背景:
    • 古代常用于喪禮或請罪場合,如《漢書》記載東方朔“去簪珥,徒跣”向皇帝謝罪,體現謙卑或哀痛。

三、延伸與示例

四、總結

“徒跣”多用于古文,側重表現赤腳的狀态及背後的情感(如悲痛、請罪)。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隘形愛憎唪經不是事絺纩赤閑白閑春畫耑耑二流打瓜發辰繁詞負牛擱置故端壞字黃面老火巷金漆馬桶就緒緝熙居簡蘭桂齊芳榄糖老滿兒連宅潞佛子賣笑追歡明晃晃靡瑣缪亂那邊凝想樸蔌評校破蒸籠不盛氣乞留玎琅輕徭薄稅秋砧起薪啓瀹軀老染愛散材桑谷三六九等十進對數缞帻帨缡碎骨粉屍太平斧跳擲鐵面禦史尾尾芴芒惡殺夏臘橡子效情亵禦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