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魏王池的意思、魏王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魏王池的解釋

池名。為 唐 時名勝之一。 唐 韓愈 《東都遇春》詩:“有船 魏王池 ,往往縱孤泳。”參見“ 魏王堤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魏王池作為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中國古代洛陽的一處著名園林池沼,具有明确的曆史地理屬性與文化意象。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淵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進行闡釋:

一、詞典釋義

“魏王池”屬專有名詞,特指唐代洛陽城内由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所建的皇家池苑。其詞義包含兩層:

  1. 地理實體:指具體的園林水體景觀,以池沼為核心,周邊環布亭台樓閣。
  2. 曆史符號:承載唐代貴族園林文化與政治記憶的載體,常見于唐代詩文典故。

權威依據:

《漢語大詞典》釋其為“唐時洛陽池名”,強調其專指性與曆史性(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二、曆史溯源

魏王池的營建與唐代洛陽城的空間格局密切相關: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魏王池”成為象征盛唐氣象與世事變遷的意象:

  1. 盛世繁華:白居易《魏王堤》以“柳條無力魏王堤”描繪其春景,反映唐東都的富庶閑適(《全唐詩》卷四百三十六。
  2. 懷古憑吊:宋代後因洛陽城毀,池苑湮沒,文人多以“魏王池”寄托興亡之歎,如司馬光“空餘魏王池,春水日東流”(《過故洛陽城》。

引用文獻

  1. 《元和郡縣志》(唐·李吉甫),中華書局點校本,1983年。
  2. 《唐兩京城坊考》(清·徐松),方嚴點校,中華書局,1985年。
  3.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王文楚等點校,中華書局,2007年。
  4. 《全唐詩》(清·彭定求編),中華書局,1960年。
  5. 《司馬光集》(宋·司馬光),李文澤點校,中華書局,2010年。

(注:因古籍原版無網絡鍊接,以上标注為學界通用權威版本,可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核查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魏王池是隋唐時期洛陽的一處著名園林景觀,其名稱與曆史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闡述:

  1. 基本釋義
    魏王池是唐代洛陽的池沼名勝,因唐太宗将此處賜予魏王李泰而得名。池名最早見于韓愈《東都遇春》詩句“有船魏王池,往往縱孤泳”,其水域與洛河相連,形成都城勝景。

  2. 曆史背景
    該池形成于隋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都洛陽時,原為洛水南溢形成的天然湖泊。貞觀年間,唐太宗将此池及周邊三百畝土地賜予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泰在此建王府,池名由此确立。李泰因主編《括地志》聞名,受寵程度“冠絕諸王”,後因政治鬥争被廢,魏王池逐漸轉為公共園林。

  3. 地理位置
    故址位于今洛陽安樂村一帶,具體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大街東側、洛河堤以南,橫跨尚善坊、旌善坊、惠訓坊等區域。池北的堤壩被稱為“魏王堤”,與池共同構成唐代文人泛舟賦詩的勝地。

  4. 文學與演變
    唐代白居易、韓愈等均在此留下詩作,如韓愈以“水容與天色,此處皆綠淨”描繪其景緻。明代《明一統志》仍記載其為“洛水溢而為池”的勝迹,但後世逐漸湮沒。

需注意的是,部分現代詞典(如)将“魏王池”引申為“隻顧私利”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曆史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衍生義,主流釋義仍以唐代池沼景觀為核心。

别人正在浏覽...

暗想罷牛闆桐襃勉悲願秕蠹陛對布局愺恅成證簇合大北勝大将軍大剌剌倒茬大制颠乾倒坤丢魂失魄底柱對稱與非對稱垩化蛾揚馮應龜辯還阙賀若畫黛歡呼雀躍晖暎激奮即留淨桶今日金吾子擴編骊唱鄰比離翍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孟津民國閩江民生凋敝慕聲撚眉逆厄凝目炰羞染後善曉盛殓失幾師蹤塔裡木盆地田禾蹄氏觀統屬萬古閑伏析辯詭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