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見和節操。《三國志·魏志·滿寵傳》“子 偉 嗣。 偉 以格度知名,官至衞尉” 裴松之 注引 晉 荀綽 《冀州記》:“ 奮 ( 偉 姪)性清平,有識檢。”
“識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曆史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識檢”由“識見”和“節操”兩個詞素構成: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滿寵傳》裴松之注引晉代荀綽《冀州記》:
“奮(偉侄)性清平,有識檢。” 這裡描述人物滿奮兼具清正平性格與卓越的見識操守。
近義詞:識度、器識、德才兼備
反義詞:無行、寡識(注:反義詞未見于現存文獻記載,此處為邏輯推導)
建議需要深入研究的讀者可查閱《三國志》裴松之注本及《冀州記》原文。需注意,部分網絡例句(如消防演習示例)存在誤用情況,實際使用時應以古籍記載為準。
《識檢》是一個動詞詞組,由兩個字組成。《識》指的是認識、理解、領悟的意思;《檢》則表示審查、核實、監督的含義。因此,《識檢》的意思是對事物進行認知、理解并進行審查、核實、監督的行動。
《識檢》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和“手”,其中“言”表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意思,而“手”則表示與動作、行為相關的含義。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識檢”可以理解為通過語言和文字來進行認知和審查。
《識檢》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識”的筆畫數為8畫,“檢”的筆畫數為4畫。
《識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語言使用中。這個詞在古代并不常見,主要出現在一些與政府、監督、審查相關的文獻和讨論中。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一種綜合性的行為,包括理解事物、檢查事物、核實事物的過程。
《識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識檢」,字形上較為複雜,但依然保留了“言”和“手”兩個部首的意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識檢》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書寫方式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但總體來說,古時候的寫法仍然保留了詞組的基本含義和字形結構。
1. 律師的職責就是要在案件中識檢證據的真實性。
2. 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學生的知識進行識檢,确保他們掌握了正确的知識。
3. 媒體對于新聞報道需要進行嚴格的識檢,以保證信息的準确性。
1. 識别:表示認知和辨别事物。
2. 檢驗:表示通過考察、試驗來核實或驗證事物。
3. 識字:指的是學習認讀漢字。
4. 檢查:表示仔細審視和核對事物。
1. 識别:具有辨别、辨識、辨認的意思。
2. 核查:表示仔細審查、核對,與《識檢》的“檢”的意義相近。
1. 忽略:表示對事物不予以重視、不加以注意。
2. 放任:表示對事物不加以幹預或管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