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檢的意思、識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檢的解釋

識見和節操。《三國志·魏志·滿寵傳》“子 偉 嗣。 偉 以格度知名,官至衞尉” 裴松之 注引 晉 荀綽 《冀州記》:“ 奮 ( 偉 姪)性清平,有識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檢"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由"識"與"檢"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識"指見識、辨别能力,"檢"指約束、規範之意,二者組合後整體表達"通過見識進行自我約束"的行為範式。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郭太傳》對東漢名士的評述:"識檢清通,執心貞固",用以形容士人既有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又能恪守道德準則的品性特征。

現代漢語研究中,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在《漢語複合詞結構分析》中指出,這類由"認知動詞+約束動詞"構成的複合詞,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倫理觀,強調知識獲取與道德實踐的辯證統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語料庫檢索顯示,該詞在當代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特指知識分子通過知識積累形成的内在道德約束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識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曆史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識檢”由“識見”和“節操”兩個詞素構成:

二、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滿寵傳》裴松之注引晉代荀綽《冀州記》:

“奮(偉侄)性清平,有識檢。” 這裡描述人物滿奮兼具清正平性格與卓越的見識操守。

三、用法特點

  1. 曆史語境:多用于古代人物品評
  2. 結構特征:并列式合成詞(識+檢)
  3.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時仍具價值。

四、相關概念

近義詞:識度、器識、德才兼備
反義詞:無行、寡識(注:反義詞未見于現存文獻記載,此處為邏輯推導)

建議需要深入研究的讀者可查閱《三國志》裴松之注本及《冀州記》原文。需注意,部分網絡例句(如消防演習示例)存在誤用情況,實際使用時應以古籍記載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豹鼠奇編缽單彩牋朝晩晨嬰澈查寵服蟲邪愁翠出卒貸離丹筍登日對手翻蓋放朝稾鞂國華古時酣春積次驚夫技術革新吉雲居賄刻珉兩肩荷口離碓靈勝埋殓邁往蟒繡夢影迷岸宓穆纆繳賠産漂沒平露瓊弁崎嶢肉鳍勝代生緻是末施耐庵失聽耍刁殊禮庶庶思索隨龍素水菟苑望察微少侮薄鄉故相樸人